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序问题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序问题
Xianmin Liu (刘宪民)
Vanderbilt University (范德堡大学)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show, through error analysis, that the cognitively-based iconicity principles, substantialized by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 and Background-Foreground Principle (Tai 1985, 1989a/b) are very general and powerful principles in constraining and explaining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s, especially word orde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fere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conicity principles be given more emphasis in our grammar instruction.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汉语教学中, 我们发现语序问题始终是美国学生学汉语的突出难点之一,不仅错误率高,延续时间长(几
乎持续存在于汉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有普遍性(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句型结构)。仅看以下例子:
1) *张天明来这儿念书从波士顿。
2)*我妈妈接我在机场高兴地。
3) *我爸爸带我到机场开车。
4)*李明工作在图书馆每天下午。
5)*他两个星期在麦当劳工作了。
6)*上个星期我准备一个考试, 没有睡觉两天。
7)*一个人站着前边。
8)*三件衬衫挂着衣柜里。
9)*她每天吃饭看着电视。
10)*我不喜欢那家饭馆我们上个星期去吃饭的。
对于这些错误句子, 一些老师往往采取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办法, 即把类似 (1) 到 (10) 这样的错句作为
互不相干的个例逐一纠正, 讲解 。这样做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汉语语法纷杂无章,无矩可循,以致产生畏难情绪,自信心受挫, 导致教学双方事倍功半。
我们认为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 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看到汉语语法的系统性,概括性。 换句话说,要把语法教得概括, 简洁, 易懂, 易学。如果我们能把句(1)到句(10)中所涉及到的, 貌
似互不相关的语法点放在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原则体系下来解释,就会有助于学生理清头绪, 融会贯通, 提高学习
效率。本文将以临摹性原则 (Iconicity Principle)(亦称象似性原则) 对错句(1)到(10)进行分析解释,并在此
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认知功能语法的角度以临摹性原则指导汉语语法教学, 特别是语序教学。
二. 临摹性原则对汉语语序的制约作用以及对语法教学的指导作用
早在八十年代初一些西方语言学家, 如Haiman (1983, 1985), Givon (1984), Langacker (1987) 等, 就明确指出语
言不是任意的、随机的符号系统,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 人类语言与人类所认知的概念之间常常有
一种临摹关系。尽管“临摹性原则"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一个普遍原则,这一原则在汉语句法中则表现得更典型、更普遍 (Light 1981; 戴 (Tai) 1985, 1989a/b; Hsieh 1989; Hu 2004, 等)。戴浩一对临摹性特点在汉语语序中的表
现做了透彻的分析和总结 (1985,1989a, 1989b,1993), 并在临摹性普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汉语语序的
制约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 (1)时间顺序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
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2)时间范围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 ( “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 那么他们的语序是YX。" 即,大范围成分先于小范围成分。这一原则实际上可以延伸到空间范围,抽象概念范围,以及逻辑涵
盖关系;(3)背景先于前景原则。
- 293 -
上一篇: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考试练习题
下一篇: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