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的标准答案.
时间:2025-01-11
时间:2025-01-11
1.《教材》的逻辑结构及重点。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章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精髓。第二部分3.4章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第三部分5-15章,其中又分为四部分:5.6.7社会主义理论阶段8.9.10.11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12.13章为一国两制及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4.1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重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当今世界、中国的主题。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毛泽东思想及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的运用在党的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6.邓小平理论及科学概念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7.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历史渊源:1.邓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2..是对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3..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4..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7.“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0.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12.党的思想路线、各自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13.江泽民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一切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各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15.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4.而相当力量正式红
军的存在。5.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提出、公布的时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6月提出,1953.12公布。
18.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二十对社会主义的继承改造和发展。(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它。
19.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准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20.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由分工协作管理组合成的生产力运作性因素和功能。
2.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科学技术成立生产力的前导b.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c.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了世界竞争的主战场。d.科学技术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
3.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含义。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是、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含义:我国是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级。
2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4.四项基本原则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作用:对现代化建设起保证作用,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20.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论述。
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25.邓小平“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6.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27.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2.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3.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5.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
28.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根本原因。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概括为“十个结合”: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
现党的核心作用:4.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是社会充满改革的创造活力。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保障。6.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推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8.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做贡献。9.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统筹国内外局势,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10.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拒腐抗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3.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3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它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35.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36.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7.国体、政体及我国的国体、政体。
国体: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8.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9.我国的基本(根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
40.政治体制及标准。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能否增加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4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心环境是思想道德建设。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4. 荣辱观。
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45.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46. 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7. 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48.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3.推荐就业体制改革创新。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49. “一国两制”及其提出、依据、基本内容。 1982.1 邓小平首次提出,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0.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及宗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宗旨: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理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要领导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的支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事业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 52.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的相互关系。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53. 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1.革命化是..的政治方向,2.现代化是..的中心任务。3.正规化是..的基础。 5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性质。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5.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 5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7. 党的三大作风。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58.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型政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创新性特征。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还应该在以问题为中心、学习管理科学化、学习方式研讨化等方面汲取和借鉴学习型组织的成果。建设马克
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就是要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我们所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该是高举中应该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自觉用以指导实践的政党;是目光远大、胸怀宽阔、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政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政党;是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成效上引领全社会全民族的政党。归根到底,应该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坚持四项重要着力点: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