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二中学校简史(6)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社论以及解放区的《江海报》、《江潮报》等报刊上的文章,政治性、思想性都很强。体育老师还自制了不少木枪、手榴弹给学生练习,以适应战争环境。音乐课则大教大唱抗日救亡歌曲。数理化教材是由许渭祥老师编写的,地理是由缪万选老师编写的。
(四)教学方法
(1)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建校初期基本上沿用“道尔顿制”。1944年秋,为贯彻苏中教育会议精神,学校运用“新学制”的方法,要求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俗称填鸭式)。知识课除由教师按课本系统讲授外,并辅以适当的讨论;政常课除按教材进行教学外,有时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在进行抗日前途教育时,就围绕真抗日的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青年应该跟谁走等问题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异常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好。
(2)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了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学期开展三至四次校外社会活动,由各年级的级任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到乡到村,进行宣传教育,配合做中心工作。如1942年秋,全校师生全部出发到申俞、张佛、顾高、芦庄、申洋等五个乡,帮助征收公粮、搞二五减租、填土地证,办冬学识字班。为了不影响学习,有些活动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星期天和假期进行的。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由于敌人经常下乡“扫荡”,环境险恶。学校教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一有敌情,十分钟之内,由老师带队,全校师生就立即撤离学校,转移到安全地带,以班级为单位分散,隐蔽教学,当时称“游击教学”。树林里、竹园里、沟坎里、车棚里均上过课。
(五)教学制度:学校严格执行三八作风,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制订了具体的校规校纪,奖惩分明。
第二章 坚持党的领导,走“抗大”之路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
(一)发展情况
学校开创初期,在师生中就有党的活动。1943年初正式建立党支部,直属县委领导(当时属泰兴县委领导)。这个期间党的组织基础还比较薄弱,全校师生中,只有党员七、八名,并且分布不均匀。乡师班里党员较多,普通科、生建科相对较少。根据当时“学运”形势发展的要求,上级党委确定,二中党组织建设的原则与任务是:认真巩固,提高乡师科的党员素质,努力做好普通科、生建科的发展工作。
入党手续是:党组织发现苗子,派党员经常接触,启发教育,后由个人提出入党要求,秘密入党,然后填表报县批准,介绍人二至三人,一般候补期为3—6个月,入党时举行入党宣誓。由于重视发展工作,党支部坚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主要看现实表现。根据是否爱国,是否赞成团结抗日,是否拥护共产党,是否团结同学等条件。做了大量细致培养教育工作,陆续发展了几批党员,党员人数先后总计达到五十名以上,使党群比例从开办初期百分之三左右,增至百分之十五左右。这些党员都发挥了榜样作用,加强了党支部对学校的领导工作。
1943年,学校党支部书记是李承烈同志,以后分别是顾建中,刘韧同志担任。
(二)活动情况
学校开办初期,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敌后环境,党的组织没有公开,对外名称是生活指导部。党的活动方式也极为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以党组织出面。党支委与小组长,小组长与党员之间,只准发生纵的关系,各班级、小组、党员之间,不允许发生横的关系。党的小组会议也是秘密召开。一般三个党员编为一个小组。
建校初期,没有定期的党内生活制度,除了有特殊需要召开小组会外,党员回报思想
上一篇:在社会事业发展推动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2013绪论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