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二中学校简史(13)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校办工厂是泰县文教战线上的一枝独秀。现有固定资产总额407万元,占地13200m2,厂房面积达4700m2,1992年产值达800万元,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间为学校积累资金101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奉献、进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这就是泰县二中精神与品格的深刻内涵。学校奋斗的总目标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创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师福利,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争创省模范学校。
第二章 学校沿革
第一节 姜堰民办初级中学
(1957年--1974年)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城市、乡村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当时,小学毕业生人数猛增,中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升学的需要。社会上的初中补习班,应运而生。泰县人民委员会根据1957年春江苏省教育行政扩大会议“应该积极提倡民办教育事业”的精神,协助姜堰镇人民委员会在原有两个初中补习班(即钱玉珍、黄伯光补习班)的基础上,筹建“泰县姜堰镇民办初级中学”。学校设址在当时的机关学校内(即原都天庙,今姜堰镇卫生院所在位置)。
是年秋,在两个初中补习班的基础上补足五个班的学生。另外,又新招三个初中班,共计八个班,学生三百多人,课程设置与普通公办中学相同。学制三年,缴纳学费与公办中学相同,专职教师九人。其中有大专肄业以上水平的五人。学校的领导工作由泰县职校教导主任黄宸同志负责。1958年4月5日,泰县人民委员会批复姜堰镇人民委员会,以文件形式批准建校,学校命名为“泰县姜堰镇民办初级中学”。旋即任命鞠英同志为学校校长。
1962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学校招收高一新生一个班,人数59名。1965年我校第一届普通中学高中生毕业。录取高等院校的有顾桂生(天津化工学院)、沙国富(南京农学院)、田甫(云南外语学院)、唐宏林(东北钢铁学院)、霍忠友(新华通讯社)。1960年,学校120名初中毕业生录取中专、高中的人数近80名,升学率为65%以上。
到“文革”期间,先后任我校校长的有张鹤山同志(1958 — 1962)、张金宝同志(1962 — 1968)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教学工作有教导处具体抓。下设政语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教研组,其余学科统归“综合组”。学校除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外,还经常参加县办姜堰中学相应学科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外语教学方面的活动频繁。学校重视体育活动,积极推行“劳卫制”,也是泰县体委首批验收合格的单位。
学校师生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活动较多。学军方面:每天早晨要军训。人武部派专人教练。人武部政委印玉堂经常临场指导,张校长经常到场检查。发放真枪实弹进行严格操作、训练。人武部教导营营长感叹地说:“比在军队训练还强”。此外,还经常开展军事拉练活动(主要到王石、红旗农场)。由于军训有成绩,县人武部嘉奖我校为“优秀集体”。
学农方面:学校有生产基地20亩(位于辅机厂大门南侧)。耕田、种地,田间管理,收获均为师生动手,蔬菜生产自给。1959年上半年,学校种植玉米试验田一亩,品种为金皇后,实行单株密植法4000棵/亩,进行科学管理,及时施肥,人工授粉,产量达1000斤/亩,泰县科委派人来校总结经验。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开学办学”的形式。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来校忆苦思甜;请有经验的农民讲农知课,请有技术的工人讲解“三机一泵”的原理、操作技能、修理知识。“走出去”农忙期间,师生参加农业生产。由生产队分配农活。有时,老师分到农村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如1963年,教师分到梁徐公社沿河生产队。《江苏教育》发表文章,介绍经验。认为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形式。
上一篇:在社会事业发展推动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2013绪论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