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笔记赵济(21)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和行为方式
2)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并带给汉文化许多新鲜的思想成分,北方游牧民族进一步与汉族融合杂处,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
3)唐宋之时: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家本体的思考更加成熟,理学更为系统地勾勒了自然、社会、人生一体化的模式,同时又强化了固有的群体意识。在认识方式的“内省”、表现形式的精致等方面,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更大的差异。这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4)元、明、清三朝 汉文化不仅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经历了与北方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且开始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清末到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全方位的调整。在上层思想方面,人们开始对传统学术进行大胆的怀疑和全面的清理,商业文化的发展对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巨大的冲击,民间文化独立于精英文化,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风貌,西方文化的冲击则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有了全新的参照系。
这每一次变化和调整,都极明显地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自我调适和更新机制,都造就了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新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1)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2)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先秦直至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
2、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战国以后,这种靠血缘关系维持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但父系单传原则、嫡长继承原则、家族制度等一直保持下来,成为政治-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方面。1)首先是“国家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2)其次是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宗法制度本来就是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明确尊卑上下,而专制制度则通过加强阶级、等级的贵贱差别对前者予以强化。3)再次是“大一统”的理想目标。强调“家国同构”是为了畏葸严格有序的等级结构,而维系这样的等级结构则是为了保证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性,维持各级组织的协调性,以及空间上的江山一统。自秦统一全国后,历代统治者就都以维持上下左右的高度统一为追求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就是“圣主”、“明君”,反之则得不到积极的评价。因此,历代统治者在政治上要全力消除分裂割据的势力,在制度上要尽量做到上行下效、全国“一体遵行”,在思想文化上设立一体化的教育体制,强烈反对异端,讲究“君子和而不同”。从而使得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的中国,能够稳定一致地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家庭伦理放射推衍,用以治理社会和国家,较为注重亲情,而鄙视纯粹的利益关系,强化了集体主义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严格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大一统的追求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爱国主义传统和大一同思想的渊源之一。 但是,高度一致,甚至专制的体制扼杀了许多新思想的萌芽和新变化的趋向,大一统的格局限制了层间的和空间的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播,僵化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应可以导致迷信的“天人感应论”,亲情和伦理原则可能妨碍法制的确立、掩盖矛盾、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悖而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新文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前者涉及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问题,后者则涉及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关系的问题。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下一篇:最新CCNA第一学期第二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