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笔记赵济(17)

发布时间:2021-06-06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一、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产生的环境与区域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中国版图的雏形

1、阴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在蒙古高原上:从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石器中可知,彼时当地生产力较为低下,主要经济活动为狩猎,极少的遗址中有原始农业和定居的痕迹。

2、处于南端的珠江-闽江流域文化。

这里年降水量约为1700—2000MM,地面上覆盖着茂密的长绿阔叶林,属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气候。 尽管在曲江石峡遗址之类地方发现了炭化的璇稻和粳稻,还出土了一些较为精美的石器和陶器,但毕竟还是少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发现的工具中有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细,但多为镖、镞、矛、刀、匕、锥、针、鱼钩、凿等小型器具。 这反映了使用这些工具的环境并不十分艰苦,没有冻土,较少岩石,用不着大型的石器;也反映了水生动物、如海生软体动物、淡水软体动物及鱼虾类是他们的主要食源之一。这还可从遗址中大量鱼骨、砺、蚌、螺、蜗牛等贝壳的存留得到证明。上述食物来源相对易得,仍属摄取性的而非生产性的经济。

3、黄河流域的文化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率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在中国的北方,第四纪时森林一大量减少,黄土高原已开始形成。在全新世,冰后期造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淮河以北的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黄土高原的雨量更少,但气候较暖。由于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之类减少,可猎取的动物数量由于猎手日增和手段提高也减少趋势,就逼使初民逐渐认识和驯化野生植物(如适于食用、耐干旱、生长期短的野生栗类),同时黄河及其支流为灌溉那些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条件,使黄河流域成为原始农业再中国的最早源地之一。

4、长江流域的文化。

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略好,但许多地区也遇到了北方的那种生计问题。在这种压力下,在南方广泛生长的野生稻也逐渐得到驯化,形成了一个个稻作文化区。长江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7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距今5千多年的马家兵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4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下游一带,在河姆渡时代就

有驯化稻和猪、水牛等驯化牲畜,也发现了干栏式建筑。所发现各种野生果实和船桨证明采集和捕捞也是维生手段。到良渚时代前后,培育和驯化的物种除粳稻外,还有芝麻、蚕豆之类,出现了家蚕丝织成的丝织品和各种竹编苇编器物。尤其是作为礼器和权力象征物的制作精美的各种玉器大量出现,表明本地区的文化也显露出文明的曙光。

三、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一)人口

大约从秦朝开始,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普查结果没有保存下来。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总数,这才是中国第一次准确的人口统计,约有人口5959.4万。东汉和隋都为5千多万,至盛唐时可能达到8千万以上,北宋时已突破1亿。到明代的中后期,人口峰值接近2亿。而到1949年底时,人口总数在5.4亿左右。

(二)经济

中国经济文化的历史分类: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三个主要类型。

1、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2、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3、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其中在西南到华南个别地区有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和山地耕猎型,西北有绿洲耕牧型,南部和东南部有水田稻作型,中、东部地区为平原集约农耕型。

中国地理笔记赵济(1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