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6)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恐龙时代与恐龙灭绝、恐龙灭绝观点);实践能力(化石观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材编写思路:
按照总—分—总的原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入手,进而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土壤、生物、气候、地形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阐明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建议
通过分析不同尺度地理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为例,分析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理解正是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将有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地理相关分析法(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观察法(土壤剖面观察);案例分析法(广西综合治理方案) 2 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长江三峡工程综合决策);实践能力(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不同的尺度,描述地球表层的差异性;从现象入手,归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简要介绍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征。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现象入手(录像、景观照片),说明地表差异的存在。从现象分析入手,说明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从读图入手,说明什么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比较说明各自然带的典型特征,明确因地制宜的意义。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垂直自然带);多媒体演示法(化石观察);案例分析法(恐
上一篇:诛仙2鬼王宗加点参考
下一篇:中医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