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3)

时间:2025-07-08

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将地球的内三圈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物质组成的差异,将地表以外的空间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教法指导

1教学方法: 地理观察法(地球外部圈层观察);地图分析法(地球内部圈层示意)。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实践能力(地球外部圈层观察)。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矿物、岩石出发,简要介绍地壳的物质组成;从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常见的矿物与岩石观察入手,说明矿物、岩石的基本性质以及地壳的物质组成;从三类岩石的转化,阐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岩石与矿物观察);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与化学);逻辑推理分析法(三类岩石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地图分析法(三类岩石转化、地壳物质循环)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三类岩石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思维能力(三类岩石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实践能力(岩石与矿物观察)。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 教材编写思路:

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地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建议:

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地形变化的客观存在,阐明地学变化的力学机制;从案例入手,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与地质构造,从案例入手,了解流水、冰川、黄土、海岸、风沙等地貌形态特征,阐明其形成的主要外力条件;从案例入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形影响的利与弊。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背斜与向斜示意图);地理观察法(地形类型);逻辑推理分析法(背斜谷与向斜山);案例分析法(黄土地貌)

2 能力培养:地图能力(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思维能力(板块运动、三角洲的形成);实践能力(地貌类型考察)。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