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4)

时间:2025-07-08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课程标准要求:

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教材编写思路:

从电磁波的波段、传播方向、能量大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认识能量传递的过程,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热力学的原理,认识气压与风的关系;从热力环流,认识三圈环流;从三圈环流,认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认识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的复杂性。 说明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关系;阐明主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三)教材处理建议:

借助物理学的电磁理论,从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谱、电磁波传播方向、电磁辐射能量大小以及影响能量因素等方面)认识能量传递的过程,用图表说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物理学原理)→大气水平运动→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的规律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奠定了全球气候的基本格局→海陆热力性质等差异导致气压带、风带的破坏,是全球气候复杂化(高低气压中心、季风)。

运用地图、实物模型阐明有关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团、锋、气旋与反气旋)与基本原理(锋与气旋、反气旋的运动;锋与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结合案例说明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洪涝灾害、干旱)

(四)教法指导

1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地图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地图、多媒体地理过程模拟分析法(示意图);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

2 能力培养:

地图能力(辐射示意图);理解应用能力(读图分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探究能力(温室效应)

地图能力(热力环流等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等过程、上海的气温与风)

地图能力(锋等示意图);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理解大气受热锋的形成、运动与天气过程、1998年长江洪水的气象学成因);实践能力(绘制天气图)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