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哲学的终结?(2)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语言哲学
面的言语交流,这样可以保证真理在传达过程中不至于受到损害,不至于造成意义的流失。但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就只有借助于文字,将文字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手段。为此,哲学的陈述必须是逻辑的和理性的,应使语言尽可能透明易懂。这就是德里达所讲的“语音中心主义”。
德里达认为,语音中心主义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在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之上的,即是说,言语是本源性的、精神性的和内在的,是对真理的直接传达,而文字是外在的、物质的、非先验的,是言语的补充,它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往好了说与所表达的思想毫无相干,往坏了说是真理传达的障碍,因为脱离了语境的文字表达是导致误解、语义含混、意义流失等的根源。所以,哲学家们在使用文字写作的同时,又常常谴责文字,把哲学界定为某种超越了文字的东西,以此来将哲学构筑为一门关于思想和理性的学科。这种抑文字扬言语的做法代代相承,从柏拉图、卢梭、黑格尔一直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从未间断。可是,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写作学》一书中说的,既然文字是言语的补充,那就表明,在言语与文字这一排他的逻辑背后还存在着一种增补的逻辑。按照排他的逻辑,增补的东西乃是一种非本质的额外之物,它是迫不得已才被附加在某个本身已属完全的事物之上。但是,既然需要补充,就表明那个完全之物是有缺陷的,是必须借助这一附加之物实现其完满的,亦即言语的完满自足其实是要借助于文字的补充才有可能。这种增补的逻辑就是存在于言语与文字的二项对立中的不安定因素,它构成了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解构力量。
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言语与文字的二项对立,如德里达所说,从来就不存在“原生的”、“自然的”、“未被文字染指的”言语,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字,它天然地就是有缺陷的。
哲学家必须用文字来进行写作,隐喻并非哲学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不包含任何隐喻意义的纯粹语言;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虚构而成的,都包含着隐喻。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哲学写作,所有的哲学写作都是文
学性的,都必然充斥着修辞和隐喻。进一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哲学与文学的区别或对立,哲学与文学是可以相互嫁接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线,我们可以象阅读文学作品那样阅读哲学作品。为了表明这一点,德里达常常将两个不同体裁的文本并置在一起,甚至印在同一书页上,让读者的眼睛在两者之间不停地来
上一篇:申论热点:大数据与信息保护
下一篇:期权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