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哲学的终结?

时间:2025-04-20

语言哲学

西方哲学智慧:哲学的终结?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隐喻 语言 哲学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content/060918/18/2311_210683.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帮助 | 留言交流 |
首页 我的图书馆 主题阅读 精彩目录 精品文苑 Tags 会员浏览 好书推荐 西方哲学智慧:哲学的终结?(转载)在劫难逃 收录于2006-09-18
阅读数: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tags: 哲学 思想
12.3 哲学的终结?
副标题:
作者:qi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75 更新时间:2004-10-22 【人大哲学系编辑】




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扩散,7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迎来了一个末世学的时代,各种带有启示录意味的“终结论”语调纷纷登台:人的终结(福柯)、历史的终结(福山)、作者的死亡(罗兰·巴尔特)、哲学的终结(德里达)等等,虽然这些话语各自诉说的语境并不相同,但其指向却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针对现代性的话语形式和叙事模式而言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就德里达的哲学写作问题讨论他所谓的“哲学的终结”。

一般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或求知之学是诉诸于人的理性的,即便是那些反理性的哲学,也要以概念的明晰性为人们所理解。总之,哲学必须告诉人真理,并且,不论是有关客观世界的真理,还是有关思维过程的真理,抑或是有关生命存在的真理,它们的陈述都应当是清楚明白的。这就要求,哲学文本必须以科学文本为范本,必须诉求于理智直观或逻辑推理,而不应该包含修辞或隐喻。即使其间存在着隐喻,也只能是偶然现象,是真理的附饰。也就是说,修辞或隐喻对于哲学的写作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隐喻是文学写作中的特有现象,它的隐晦曲折只能帮助加强文学的美学效果,而不利于直接表达真理;真理是无蔽的,哲学作为真理的化身也应当是朗照澄明的,它的语言应当是纯粹的、非物质化的。

对于哲学中这种抗拒隐喻的侵蚀的传统,德里达称之为“语音
中心主义”,并认为它与在场的形而上学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脉相传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先行假定思想、真理、理性、逻辑、“道”等是自我呈现、自行在场的,它们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基础和出发点。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将自己内心中已经澄明的真理或思想表达出来,最为理想的表达方式当然是直接的、面对

西方哲学智慧:哲学的终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