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课后题答案(3)
时间:2025-05-04
时间:2025-05-04
生物
13.微管(microtubule)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内的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其主要功能除起细胞的支架作用和参与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外,还与细胞壁、纺缍丝、中心粒的形成有关。
14.微丝(microfilament) 由丝状收缩蛋白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类似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可以聚集成束状,参与胞质运动、物质运输,并与细胞感应有关。
15.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 交织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膜层系统,内与细胞核外被膜相连,外与质膜相连,并通过胞间连丝与邻近细胞的内质网相连。内质网是物质合成的场所,参与细胞器和细胞间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16.高尔基体(Golgi-body) 由若干个由膜包围的扁平盘状的液囊垛叠而成的细胞器,它能向细胞质中分泌囊泡(高尔基体小泡),与物质集运和分泌、细胞壁形成、大分子装配等有关。
17.核小体(nucleosome) 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200bp的DNA片断和8个组蛋白分子。
18.液泡(vacuole) 植物细胞特有的,由单层膜包裹的囊泡。它起源于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小泡。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液泡较小且分散,而在成熟植物细胞中小液泡被融合成大液泡。在转运物质、调节细胞水势、吸收与积累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19.溶酶体(lysosome) 是由单层膜包围,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具有消化生物大分子,溶解细胞器等作用。如溶酶体破裂,酸性水解酶进入细胞质,会引起细胞的自溶。
20.核糖体(ribosome) 细胞内参与合成蛋白质的颗粒状结构,亦称核糖核蛋白体。无膜包裹,大致由等量的RNA和蛋白质组成,大多分布于胞基质中,呈游离状态或附于粗糙型内质网上,少数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中。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游离于胞基质的核糖体往往成串排列在mRNA上,组成多聚核糖体(polysome),这样一条mRNA链上的信息可以同时用来合成多条同样的多肽链。
21.核糖核酸(ribose-nucleic-acid) 即含核糖的核酸。它由多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细胞内的核糖核酸因其功能和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种:①转移核糖核酸(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②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③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同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后者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2.胞间连丝(plasmodesma) 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其通道可由质膜或内质网膜或连丝微管所构成。
23.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由辛格尔和尼柯尔森提出的解释生物膜结构的模型,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使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24.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 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细胞的全能性是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25.细胞周期(cell-cycle)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形成子细胞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形成新的子细胞所经历的时期。可以分为G1期、S期、G2期、M期四个时期。
26.G1期:第1间隙期(gap1),又称DNA合成前期(pre-synthetic phase),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时期,进行rRNA、mRNA、tRNA与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复制作准备。
27.S期 DNA复制期(synthetic phase)。主要进行DNA及有关组蛋白的合成。
28.G2期:第2间隙期(gap2),又称DNA合成后期(post-synthetic phase),指DNA复制完到有丝分裂开始的一段间隙,主要进行染色体的精确复制,为有丝分裂作准备。
29.M期 有丝分裂期(mitosis),按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和
上一篇:区域化党建新闻稿
下一篇:禁毒防艾手抄报宣传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