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化(14)
时间:2025-05-11
时间:2025-05-11
CPI仍在3%以下,但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不完全对称。现在的货币供应量之大是个不争的事实,潜在通胀压力不可掉以轻心。
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存款,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面临存款分流的问题。高端客户分流银行资金的同时,也不能小看了那些芝麻户“蚂蚁搬家”的威力。以近两年风生水起的银行表外业务——理财产品为例,江苏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行长称,他们去年在全省实现的理财产品销售就超过了500多亿,而储蓄存款才增长300亿不到。
从去年“6·20”银行间市场风波开始,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高居不下,去年12月19日,银行间一月期质押回购的平均利率高达9%,大量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牟取利差。 经济进入调整周期以后,钢铁、造船、光伏等产业全面过剩,去库存化缓慢,资金周转速率下降,由此也导致相关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资金紧张,资金链越绷越紧。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效率,坏账增加,银行新增贷款的投放也更加谨慎,由此导致实体经济普遍觉得流动性紧张。
陆向阳说,中国经济仍处于投资拉动和货币化的进程中,每年20%以上的投资增长,适度的经济增长当然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推动,但是如果陷入货币主义泥淖,过度盲目迷信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那将不可避免地埋下通胀的隐患。M2跃过百万亿之后,通胀的长期压力已经形成,抑制通胀的难度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陆向阳称,货币与经济增长本身应是面和水的关系,如何“勾兑”合理比例,是必须厘清的问题。M2与GDP之比已经史无前例地接近2∶1,这是一个不祥的信号。而其本质是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当下流动性紧张的根源,一是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内进行自我封闭式循环,玩“空转”游戏;二是资金长期错配,比如大量进入地方平台和房地产及高杠杆的理财产品,泥淖深陷,进得去出不来。信贷总量并未缩减,但结构性不平衡加剧,大量市政项目没有效益甚至是负效益,资金固化严重。
围绕实体经济创新
大量资金囤积在银行体系内,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社会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等直接融资为主,这说明长期金融抑制背景下,金融创新和有效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窄,消费热点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不高,百姓不敢放手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破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方面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回归理性、服务实体经济。现在的两难在于,一方面政策面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又存在大面积产能过剩,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有实质性推进,以重振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优势。
上一篇:十二星座解析: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