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看释意学派和科学研究派的口译研究(5)

发布时间:2021-06-06

方式进行传译。采取这种策略说明口译员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力资源分配合理,传译方法得当,表现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对口译实践的亲身体验,非译员出身的研究人员却有可能误认为该译员无法找到正确的对应词汇,传译有误(Gile1994b:48)。

人文学派和科学研究派之间的对立,一方面因职业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之间的相互指责而引起,另一方面又因为一方在遭到另一方的批评或指责后竭力辩解或反唇相讥而激化(Dillinger1990;Lambert&Moser-Mercer1994)。实际上,人文学派和科学研究派的研究工作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存在着不足,两者不应相互排斥,而应互相补充,以共同促进口译研究事业的深入和发展。

4.从研究方法看释意学派与科学研究派的成就与未来

以释意学派为代表的人文学派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释意范式/TheInterpretiveTheoryofTranslation/ITparadigm)、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意义)展开口译研究,最终创立了一套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整、也最具有影响力的释意理论。这一现象在20世纪国际口译研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反观科学研究派,我们则发现它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较为/混杂0(heterogeneous)的学术阵营(Moser-Mercer1994:20)。从宏观上看,科学研究派的口译研究效法自然科学,但其研究工作多属于个人的单打独斗,未能像释意学派那样形成合力。另外,虽然科学研究派总体上关注口译的认知过程,但就个别研究人员说来,他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却又变化不定,不像释意学派那样一以贯之,而且各人提出的口译模型也各不相同,缺乏后续研究。部分研究者试图建立或完善有关口译全过程的解释模型,而另一部分人则是针对口译过程的某个方面展开实验研究。人文学派试图构建一套宏观的口译理论,科学研究派则欲提出一套精确的、可以重复验证的解释模型。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科学研究派目前还处于理论建构的早期,仍在不断针对口译活动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现象或步骤程序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实验予以验证。虽然我们相信这类科学的实验和严格的验证最终有可能建立起一套精确的、可以验证的口译理论体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付出艰巨的努力。科学研究派主要通过精确观察和科学实验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其局部理论的形成仍离不开研究者直觉感受和灵感的帮助。科学研究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跨学科研究,重视从其它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推动口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可参阅Gran&Dodds1989;Gran&Taylor1990;Lambert&Moser-Mercer1994)。

目前,人文学派与科学研究派之间的分歧并没有消除,各自都在努力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人文学派虽然远不如二三十年前活跃,却仍在坚守着自己的理论阵地,并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释意学派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0假说、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及有关同声传译/意义单位0的论述构成了释意理论的框架和基础,但是由于未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其符合口译的心理现实,所以这些仍然属于假设的核心概念也成为制约其理论发展的瓶颈。释意学派若要在理论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应学习和借鉴科学研究派的量化分析法,对Seleskovitch等人的大量主观论断进行检验和证明。

就其影响而言,释意学派似乎已经/功成名就0,而科学研究派则仍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缤纷多彩的研究路径和观察视角虽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但同时又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0之感。虽然我们至今无法预测这两个研究阵营的最终走向,但无论是科学研究派还是人文学派都不应忽视Chomsky(1979:82)的提醒:/鉴于大脑既复杂又统一,在思维这一人脑机能的问题上,任何假想理论都没有立足之地。0任何有关口译心理过程的假说和模型都不能永远以假说、模型的形式存在,最终都应得到验证。只有踏踏实实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才能逐渐揭开口译认知过程的神秘面纱。

注释:

¹国内口译研究起步较晚,至20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兴起。目前出现的实证型口译研究很少,也难以对口译界作出清晰的学派划分,所以本文对国内口译界的情况没有涉及。参考文献:

[1]Barik,H.C.1975.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

Qualitativeandlinguisticdata[J].LanguageAndSpeech(2):272-298.

[2]Chomsky,nguageandResposibility[M].

NewYork:PantheonBooks.

[3]Dillinger,prehensionduringinterpreting:

Whatdointerpretersknowthatbilingualsdonpt[J].TheInterpreterspNewsletter(3):41-58.

[4]Dimitrova,B.E.&nguage

ProcessingandSimultaneousInterpreting: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

[5]Gambier,Y.,D.Gile&C.Taylor.1997.Conference

Interpreting:CurrentTrendsinResearch: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