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新闻报道中记者创伤之面面观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传媒实务
125
创伤新闻报道中记者“创伤”之面面观
张 敏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闻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摘 要:创伤新闻报道在社会范围内的受关注程度日渐走高。实践表明,这类新闻报道所产生的“媒体创伤”不仅波及到了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有新闻报道的生产者。本文旨在综观创伤新闻报道对以记者为典型的新闻报道生产者所产生的两层次“创伤”之表现,建设性提出帮助缓解其创伤伤害的意见,以期在学理层面拓展与丰富创伤新闻报道的探讨意义与实用意义。
关键词:创伤新闻报道;记者;心理创伤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25-02
收稿日期:2012-12-06
作者简介:张敏,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闻中心《武汉开发区报》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一、引 言
近年来,创伤新闻报道频繁见诸媒体各端。所谓创伤新闻报道,就是指新闻媒体以社会中新近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为对象所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而创伤性事件,则是指“与某人相关,出乎其意料,超出其日常经验范围,包含一定形式的失去、伤害、暴力威胁的,或真实存在或感知到的事件”。显而易见,创伤性事件色调多负面、多消极,因而,负面报道占创伤新闻报道的大多数,范围几乎涵盖会产生“创伤”影响的所有事件,如战争、灾难、事故、暴力、拐骗等。新时期,创伤新闻报道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一门专业的新闻学研究课程,日渐引发学界内外的积极关注与重视。
心理学研究普适的“创伤”概念包含两层次意义:生理创伤和心理创伤。生理创伤一般指个体在生理方面所遭受的各损害到生命健康的损伤;心理创伤则侧重于人生经验遭遇巨变或冲击,导致在心理层面产生挥之不去的阴霾。
社会在日新月异嬗变的同时又变幻莫测,新闻媒体日复一日担当“船头瞭望者”。随观察对象——社会领域内“超出日常经验范围”的事情呈增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社会管理日渐开放与多元,公民意识强化,大众对于公共事件关注的需求与热情程度提升,促使媒体对于创伤性事件聚焦频率增加。而媒体的新闻报道所能引发的社会涟漪不容小觑,有时甚至会造成一种心理学研究上称为“创伤”的拟态影响。特别是一些颇具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媒体趋之若鹜,创伤画面重复“闪回”传播,不断刺激受伤个体的情绪,同时也给公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阴影。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实践研究发现创伤新闻报道所滋生的“创伤”同样也波及到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群体,他们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或亲历者,参与了传播事件的整个过程,作为富有思维与情感的个体,愈来愈多的以记者
为典型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也悄然成为了创伤报道潜在的“受伤者”。
二、不容忽视的双重“创伤考验”
创伤性事件多为突发事件,且新闻价值较大,有的记者接到线索后反应亢奋,在短时间内连续高强度“作战”。在舟车劳顿的辛劳、争分夺秒的采访、高度集中的报道以及对自己工作抱以过高期望而产生焦躁情绪等多重压力之下,记者容易出现生理疲惫,出现睡眠障碍、性情易怒、容易受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在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中,有记者就是“次日凌晨3点左右撤回报社,写完稿,5点多才回家,睡了2小时,继续赶赴现场采访”,类似这种高强度工作环境中记者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可见一斑。研究表明,当人觉得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或感觉焦躁时,身体会分泌许多化学物质,使人保持警觉,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行动起来,也即应激反应。然而这些化学物质是人体内平常所没有的,这些激素残留在体内,会对人的主要器官或其他身体系统造成伤害。而排泄出去则需要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记者在经历了创伤报道后会出现易惊、身体不适等症状。
然而,记者所要遭遇的更为严重的“创伤体验”其实是源自于心理障碍。临床心理学中有种症状为“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 ),是指人在遭受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定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为:三个月以上经常性的、侵入性的回忆起该事件、情感上麻木、逃避任何能够回想起该事件的人物与地点。这也成为目前在新闻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危机。
2009年摄影记者基安·亚马尼在德黑兰街头报道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