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2)

发布时间:2021-06-05

经过此次金融危机风波,公允价值使用有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感觉,已成为大势所趋。在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之后,未来的公允价值使用必将更为迅速、普遍、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痛定思痛以后,为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并以此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必要,也更加迫切。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

(一)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历程与启示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正式展开于1990年时任SEC主席理查德 布雷登的讲话发表以后。SEC认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计量属性,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竭力提倡以公允价值进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其深刻根源则是会计计量中面临的价格变动。这一点从此前几十年物价波动中对历史成本计量的持续讨论以及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公允价值运用可以看出端倪;衍生金融工具只不过放大了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加速了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进程而已。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IrijiYuj,i1975),会计的最基本和核心职能就是通过货币计量(表现为计价)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的反映或核算职能)。虽然信息系统论出现以后,结合有效市场理论,会计 决策有用 目标下的信息观大行其道,理论界大肆展开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研究,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却使脱离计量基础研究信息含量的谬误一览无余。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转换,就是会计理论中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失败的直接表现,同时也再次证明了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自1991年FASB接手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来,在1991 2000年期间,FASB一直致力于从现值计价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0年2月发布了这一阶段集大成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 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在SFACNo 7中,FASB指出,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是在无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通过 捕捉 各种因素去合成可能存在的市价,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同时发现,现值计量的范围是极其狭窄的,它仅仅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初始计量、以及新起点计量和摊配技术(FASB,2000)。因此,单纯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所以,2003年6月FASB重新启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此后历时三年有余,三易其稿,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 。虽然FASB开篇就声称该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并无创新,仅仅是对此前30多年来各个会计准则和概念公告(甚至包括APB意见书)中分散、零乱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梳理,但该准则实际上仍有不少新意,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该准则发布了新的公允价值定义,并以该定义为基础对此前在不同准则和第七号概念公告中发布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统一;

二是提出了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中的脱手价;

三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参数的可靠性,将公允价值进行分级,并规定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不同,公允价值级次越高(即可靠性越差),披露要求越严格,要求披露的内容越多;

四是一改此前的观点,转而承认依据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进行账面价值调整(即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是可靠的,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纵观FASB30余年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运用,可以发现,FASB从来就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就是现行市价计量,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 甚至在更早的CAP和APB时代也是如此。而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困难,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FASB的现值计量研究肇始于1988年启动的一个现值研究项目。1991年接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以后,承接原来的现值计量研究,FASB最初打算借助经济学的资产计量方法,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一直延续到2000年。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