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3)

发布时间:2021-06-05

西方行政学

4.批评与转变时期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及这一时期的学说特点。

(1)时代背景:对正统理论“科学化”的怀疑,“经济人”假设遭到了批评。

(2)理论背景: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上的改变。

<1>霍桑试验<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学说特点:<1>研究视角方面的突破:技术性→社会心理;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研究内容: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3>思想观点的突破:对组织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西蒙,巴纳德);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对行政的范畴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视角与理论。

5.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组织平衡论和管理人员职能。

(1)对组织本质的认识: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其所探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改变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改变;<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柔和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5>组织工作绝不仅限于“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2)组织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3)组织平衡论:

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组织成员愿意并且确实能够进行正式协作,及参加并不愿意离开组织,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做出贡献。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二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从这种观点出发解释组织生存和发展原因的理论,就是所谓的“组织平衡论”,亦称“组织存续的理论”。

为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其关键在于使组织成员获得一种贡献与满足的平衡。“贡献”即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工作或所付出的代价,与此相应,组织应当提供必要的“诱因”以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指组织所提供的吸引组织成员的因素。巴纳德认为,如果组织提供的诱因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贡献达到平衡或超过其个人贡献,组织就可以实现平衡,就可以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就会出现衰弱乃至衰亡。可见,组织平衡实质上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组织平衡——对外平衡与对内平衡。对外平衡是指一个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也应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些列战略决策实现的对环境的有效适应;而对内平衡是指把各种诱因有效地分配给每个组织成员,是诱因与贡献达到平衡并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协作积极性。当内部平衡产生时,组织成员协作的积极性才有保证。

诱因——经济诱因与非经济诱因。巴纳德对非经济诱因的作用更为重视,他将其视为超过最低限度经济诱因的、确保个人协而努力的主要诱因。

组织的平衡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打破平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恶化造成诱因来源不足,组织不能提供必要的诱因,平衡就破坏了;而是有与组织成员的需求标准总在缓慢地提高,由此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巴纳德提出了一个克服这种不稳定状态的组织发展原则:通过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来增加组织所掌握的诱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