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地理下册第八章教案设计(集锦13篇)(7)
时间:2025-05-11
时间:2025-05-11
学生读图分析-小组交流-代表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三、指导学生读图7-42,结合文字,指导学生分析:
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发展有哪些差异?
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确定发展不同方向的原因?
学生读图文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湖南省 1.城市群概况: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_______东部,三 市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立之势,其间有铁路、公湘江 路和_____相连。
2.三市的发展差异: 城市 发 展 差 异 ①_____;②城市规模较大,_________便利 省会 交通运输 ;③教育、科技、文化较发达;④_____ 国家 _____________ 历史文化名城 ①_____枢纽;②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铁路 金和化学工业基地;③建有大型服装市场, _______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虽然长株潭三市存在着发展差异,但三市的发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长株潭三市的发展联系。
指导学生读图7-43,分析:
将长株潭三市打造成一体化建设,你认为合理吗?
将长株潭三市打造成一体化建设,会给三个城市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两型社会”,指导学生思考分析:
什么叫两型社会?
是么叫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前长株洲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长沙
株洲
湘潭
地理位置
人口
城市定位
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
发展方向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无结冰期
…… 此处隐藏:12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