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精选16篇)(新教材高二必修三)(12)
时间:2025-05-17
时间:2025-05-17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美。先写近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美奠定名句之基。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提示: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中国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惜缘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滕王阁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2、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
虚词的用法。
2、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你能列举几个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简介:
1、学生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通,向朝廷表荐,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乾封初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为虢州参军,因 …… 此处隐藏:149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