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上钢琴师》(2)

时间:2025-07-05

电影分析论文

所有搭乘过弗吉尼亚号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天才,1900从不缺少喝彩与羡慕。但正如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天才是个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怪物。梵高的作品流芳百世,却困扰于精神疾病英年早逝;大数学家罗素著作等身,偏有不被世人理解的感情丑闻;1900,为钢琴而生的人,从某种角度说,他的执拗和胆小压缩了他的音乐的宽度。更不幸的是,像1900这样的天才充当的只是船客身边的玩偶一角,船客们欣赏他、拥戴他、痴迷他,甲板上一声尖锐的“America”,便强大到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音乐摧毁至荡然无存。

1900是个随性的独行者。1900这个角色就是为批判现社会而设定的,他是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含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

首先他的成长就是非常态的,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1900远离一切的社会文明,没有公民意识,不谙一切规则,就像1900所表达的:“Fuck the regulatins!”“Fuck jazz!”,他注定要与这个辉煌的文明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下,成千上万的移民或怀抱自由的梦想,或心存侥幸,或走投无路,向着自由女神高呼振臂,随之膨胀溢出的名利欲望显露无疑。这些移民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归属,而在1900的内心,大海才是他的归属。1900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属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方面,其实1900竭尽一生都在思考:我该如何是我?终不得其所。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他所能意识到的仅是自己显露出的能力有限与不融于群体的本性,本质上他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一点囚禁了他,让他依恋这艘船,于是他只能留在船上。另一方面,因为孤独产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羁绊着他,使之不敢轻易的离开弗吉尼亚号;再一方面,1900有自己的追求——用有限的琴键演奏无限的生活,这就是他坚守的音乐。钢琴的演奏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境,1900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望而却步了,此时他的懦弱却是为了坚守音乐而做的委曲求全。他选择远离世人孑然独行的同时,音乐给了他更加厚重的生活。

2、马克斯

如果说1900是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天使人物形象,马克思则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物形象。他来自现实中的社会文明,认同世俗的名利观,然而内心神性未泯。

马克斯是个一生潦倒的小号手,在片中,马克斯所发挥的功能意义为“拯救”“认同”。马克斯也许是唯一能懂得倾听1900的人,虽然对于1900的音乐不尽了解,起码他很尊重1900,自始至终。但不要忽略,马克斯是凡人,拥有世俗的思想,他不断地想把1900从封闭的弗吉尼亚号“拯救”出来,去享受世人所理解的理所当然的荣华富贵。可是戏剧性的是,实际上被拯救的却是马克斯,最后马克斯没有强行将1900带出废船,只因为在他那颗被世俗观包裹的内心,早已被1900说服,此时他的功能意义转化为“认同”。马克斯这个人物形象,是剧中不多的给人希望的成分,包括乐器店的老板,他们的存在表明在冰冷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未泯灭的神性。这多少都带给人们一丝心灵的温暖和宽慰。

导演借助马克斯这个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人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总能看见马克斯在不停的说服,不停地寻找,导演会以为马克斯的行为会奏效,确实,这种惯用的伎俩效果是有的,而频率过高,也暴露出导演本身对这个故事真实性的怀疑。更为遗憾的是,马克斯居然找到了1900,这不禁让人大失所望。导演的本意原是营造最大限度的现实效果,使这个传说穿梭于现实与非现实之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不确定。但因为太过于追求真实,却丧失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自然而然的,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真有一个叫1900的人,是马克斯找到了他,不过他死了。这与导演的本意可是大相径庭。

关于情节设定的分析:

浅析《海上钢琴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