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3)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是适”,但吴越先民取得了与中原文明几乎同样辉煌的成就,其间文化的许多特点决定了后来江南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春秋战国———江南文化的成型期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逐渐强大,江南文化崛起。吴国在和西邻楚国的争战中不断发展壮大,鲁定公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在伍员、孙武的辅佐下大败楚国,国力以及在诸侯间的威望达到顶峰。同时,越王允常、勾践在楚人文种、范蠡的辅佐下,与吴王阖闾、夫差连年交战。阖闾攻越,战败负伤而亡,夫差即位励精图治,大败勾践,报了父仇。而勾践则自甘为奴,臣服于吴,获得重新崛起之机会,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成就霸业。
吴越争霸是春秋后期历史上最动人的一幕,其间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吴王僚、阖闾、夫差、越王勾践及伍员、专诸、孙武、范蠡、西施等等,还有他们的经历以及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也成为江南文化精神的内在特质,而持续影响着后人。透过吴越相争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吴、越文化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的史实。
此时,吴越的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稻作农业、渔业等都非常先进,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青铜冶炼。吴越铸剑闻名天下,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均为当时著名铸剑工匠。《越绝书》卷十三载越王勾践有毫曹、巨阙、纯钧、湛卢、胜邪、鱼肠等宝剑。吴国则有干将、。欧冶子、干将还为楚王铸造龙渊、泰阿、工布三支铁剑。其中的巨阙剑“穿铜釜,”。当代在江苏、浙江、。勾践青铜剑,此剑在地下深埋两千四百多年,,,能轻易划破二十余层纸。,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吴,,堪称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功成名就泛舟五湖的范蠡,美女西施、郑旦等等,都成为后世传诵不绝的人物。《吴越春秋》云:“人性绝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悦兵敢死。”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南北东西文化交流频繁,江南文化也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朱熹认为春秋以前吴越“其俗盖亦朴鄙而不文”,后来吴人子游“悦周公、仲尼之道,而北学于中国,身通受业。遂因
[2]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哉”!《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宫廷观赏
礼乐,对诸侯各地的诗乐歌舞做了精彩独到、恰如其分的评论,令北人惊叹不已。可见中原文化已经为吴越贵族所熟悉掌握。
此时,吴、越相继称霸,是江南文化成型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时期。
(三)秦汉———江南文化的过渡期
越灭吴后不久,国力开始下降,到无疆为王时再次沦为楚之属国,最后为秦所灭。秦设会稽郡统领江南吴越故地。统一中央王朝的出现,加上吴越土著和北方人民互相迁移,使江南文化的性质开始发生改变,逐渐由尚武崇霸向尚礼崇文转变。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曾将中原大量百姓迁居会稽郡,移民使得江南生产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不过这时江南文化特征的转变还只是一个开端,江南仍然保留了其许多特有的生活方式,民风也与中原有较大差别。农业生产上主要是水稻种植和渔业。《史记》云:“江南火耕水耨。”应劭注曰:“烧
[1](卷30)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西
汉时有人不仅“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甚至还把江南人看作不开化的落后民族:“‘毋亲夷狄,
[1](卷106)以疏其属’,盖谓吴邪?”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
降。乃使人告急天子”。汉武帝问计于太尉田蚡,田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复。”反对朝
[1](卷114)廷出兵相救。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吴越乃蛮夷之地,其民轻悍、好斗、多变。元鼎、元封年间,闽
越、东越民多次反叛,“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空”。因此《汉书》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民好用剑,轻死易发。”
15
[1](卷130)
上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二十一中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期
下一篇:六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