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传艺术学考研综合名词解释(11)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读者阅读的这种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状况。
19、审美经验
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GC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主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欣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20、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作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
21、隐含的读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隐含的读者是和现实的读者相对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在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文学接受发生就是由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22、期待遇挫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为以下三种情况:完全顺应,完全遇挫,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23、共鸣
上一篇:《税法》全真押题试卷(三)
下一篇:时间继电器产品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