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好)(10)
时间:2025-05-15
时间:2025-05-15
很全选择题、名称解释、重点句或段落
国的故鼎。
9.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扩大了一倍。
10.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旄倪:老人和小孩子。
11.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走向,趋向。走:奔跑。圹:"旷"的借字,空阔。
12.苟为不畜。--苟:如果。畜:(xù)积蓄,积攒。
13.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美,善,好。胥:相互。及:动词,到达。
1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副词,更。
15.填然鼓之。--鼓:动词,击鼓。
16。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拉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17.或百步而后止。--百步: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18.直不百步耳。--直:范围副词,仅仅,只。
1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0.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用胜食也。--数:(cù)密。罟:(gǔ)鱼网。洿池:冷(wū)池沼,池塘。
2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
2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
2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去,这里指耽误。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头发)花白,半白半黑,此为借代的手法,指代老年人。负:背着(重物)。戴:顶在头上。
2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黎:众。
28.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检:约束,限制。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
29.非我也,岁也。--岁:年成,年景。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如之何其可也?--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2.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连词,即使,表假设。已:语气词。
4.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载:虚词,无实义。、
5.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句末语气词连用。耳,相当于"而已",有"不过如此"的意思,可译为"罢了"。"矣"表示报道一种新情况。两个以上句未语气词连用时,句子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的语气词上。
6。是何异于刺而杀之。--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即杀了人却归罪于兵器。
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则,就。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这里"。 §3.---------------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以善和人者谓之顺。--和:附和。顺:顺应。
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把对的看成对的。第一个"是"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非非:把错的看成是错的。第一个"非"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非是:把对的看成是错的。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是
上一篇:推优自我介绍泗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