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题纲(6)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1)空间特征:地理位置上的邻近;
2)组成要素:生产部门、相关产业部门、支持机构。
3) 产业联系:以主导产业为发展核心,内部企业间存在紧密的产业联系,共同联结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 4)企业构成:主体是中小企业 ;
5)企业联系:以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发展目标,体现出有序竞争和高效合作的统一; 6)植根性:产业和发展建立在地方社会结构上。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一般影响因素: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区域之间是社会文化距离、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
3.干扰机会
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 (四)新贸易理论
1. 产生背景
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表现为: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从事着产业内的相似产品的贸易。
于是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并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等概念和思想构筑新理论。 2. 基本观点
(1)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而且还有规模递增收益;
(2)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产业间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着产业内部的国际(区际)贸易;
(3)“历史和偶然”对贸易格局也起重要作用; (4)考察了技术对贸易作用。 二、梯度推移学说
1.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1)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2)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3)客观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 (一) 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1.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反梯度推移理论观点
1、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
2、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顺序,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的,而不是由现在各地区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3、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内技术的逆推移将会大量发生。 4、现代科学技术的走向是多方面。
5、按梯度转移理论来指导生产布局和区域开发,必然阻碍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陷入技术的“滞后循环” 。
上一篇:高中历史 时间表 必修一必修二
下一篇:激光雷达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