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题纲(3)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在城市周围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辛克莱模式(逆杜能圈):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发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1)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3)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般区位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等;它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工业基本格局;
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
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 ◆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四)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核心:
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只考虑运费这一个工业区位因子的影响而形成的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最小运费原理
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依据最小运费原理,区位一般空间法则: ①Mi>1(区位重量>2)时,原料地区位; ②Mi<1(区位重量<2)时,消费地区位;
③Mi=1(或区位重量=2)时,自由区位)。
2.劳动费指向论: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集聚指向思路: 集聚节约额大于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中心地的等级:具有能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地的某种商品和服务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中心地为供给某种商品和服务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最小限度的门槛销售量时的销售距离。 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 消费者数量指向(人口密度大小); 消费者收入或偏好,影响到零售业区位类型、数量、规模或等级等。
2、空间的接近性(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一般地说,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理论上); 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内零售区位空间结构; (集聚性—平缓与分散性—陡然);
结论:零售业最佳区位是交通便捷度大的地方。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认识,关于接近竞争与分散竞争的认识(与市场特性有关),
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
上一篇:高中历史 时间表 必修一必修二
下一篇:激光雷达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