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与农村组织(4)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仔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对于聚族而居的中国农民,村落是他们的生产场所,他们靠耕种一定范围的土地获取生存资源,并且围绕着耕种的特点和季节性进行劳作。同时村落也是他们的一种社会环境,在他们自己的村落中,有熟悉的同族、亲戚和邻里,有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而离开乡村外出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和人群,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对于外部世界,既不熟悉,又不信任,在新的环境中往往感到失落和苦恼,而且外界社会也不一定接纳他们。这样就形成了农民和家乡、土地难以割舍的情结。
2 宗法伦理性。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式的个人修养要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家就是小国,国就是大家,服务和服从于此,人伦关系也就政治化了,维护人伦就是维护封建国家。宗法伦里就是农民把从属于家庭和宗族的一种血缘群体观念。群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的目标,个人依附于群体而存在。在家庭里,家长说了算,在家族里,族长起着主导作用。宗法伦里的深刻影响,使得农村社会不但纯粹血缘关系的群体靠以“礼”为核心的封建文化道德体系维系,而且非血缘的人际关系也依附于此。长期流行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开香堂、拜师傅、任师兄弟、结义兄弟关系等,就是血缘的宗法伦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宗法伦理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国家和家庭的凝聚力,但它的消极作用是显然的,如压抑个人发展,容易形成任人唯亲。
3封闭性。由于生产方式、交通条件等的限制,农村居民大多闭塞于乡村一隅,很少与外部世界接触。农民相对集中在一块土地上,吃穿等所需物质生活资料基本上自我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自给自足,对外界需求甚少。他们逐渐地就封闭起来。不少村落远离市镇,交通不便,和外界世界没有什么经济的、文化的、人际的常规性联系,更强化了其封闭性。 4保守性。传统农民的心理行为是比较保守、稳定和务实的。中国农民历来是小私有者、小生产者,在小规模经营形式下,产出极为有限,常常是丰年刚够,歉年不足,没有应有的积累,减弱了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任何新东西的使用和新方式的采纳,都带着某种程度的危险和不稳定性。一种新技术的失败,可能会使农民来年没有粮食吃。因此他们对任何新东西和生产上的技术改革往往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另外,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接触外界较少,缺乏观察社会变动所带来的后果所必须的知识。任何一次变动对于农民来说,都带有巨大的风险。而且,农民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政权系统、乡村地主可以把一部分乃至全部的损失转嫁到农民头上,而农民却要承担任何失败所带来的损失甚至是超额承担。这样就形成了农民不玄想、安于现状、不尚开拓的文化心理。
5平均主义与满足感。“平均”一直是中国农民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运动直至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均是围绕着“均平”、“太平”这一理想社会的目标进行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期望通过评分土地来维持生活,获得平等地位。平均主义还表现在传统农村财产继承的众子评分制上,比如,某家有四个儿子,在分家时对于土地及家庭其他财产就要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一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财富缺乏,农民的欲望很低,旧时的农民已是“日求三餐,夜球一宿”的温饱生活,而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颐享天年,寿终正寝”,在那样的社会中,没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潮流冲击,他们自以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享受的都享受了,因此对生活感到满足了。
6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对农业自然经济和手工操作方式的反映,因为这样的生产活动没有科学技术的指导,没有更新的生产手段,只能是靠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在变化十分微弱的社会里,经验是人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人循人,子循父,一切都效法祖先,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很难接受。传统的农民相信前人和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亲身观察和实践。凡是未经前人经验或亲身实践所证实的,他们往往抱怀疑态度。传统农民是天然的经验主义者。
上一篇: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变量间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