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与农村组织(2)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而非社会分工的结果;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
农村社区从社区构成要素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 地域特征:农村社区具有地域范围较小、地理位置与城镇相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
土地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因此,社区具有明显的物理边界和地域环境,包括面积、位置、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建筑、道路、交通、市场等人工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
2) 人口特征:社区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人口是社区的
重要要素。人口对社区的影响主要通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流动和迁移发生作用。农村社区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少而分散,同质性高、人际关系亲密、重感情民风朴实,人口流动性较少,是“熟人社会”;
3) 组织特征:任何一个社区必然存在相应的社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所依据的社
区规范(如习俗、道德、制度等)、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等内容。农村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且组织程度低,呈现“差序格局”和“礼制秩序”;
4) 文化特征:农村社区中传统文化和日常经验,社区归属感强。社区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
活、共同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念和体现在习俗、习惯、信仰中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结合感、归属感,社区成员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形成了对社区的地方观念和乡土观念,使之产生了特有的社区意识。
农村社区的类型:
南方人习惯称农村聚居地位村落,北方人习惯称村庄,山区人习惯称村寨。根据村落不同的聚落形态,可以将其区分为散村和集村。散村是指以孤立农舍为基础的零星分布的点状村落。它多分布于距离城市较远的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边区等地。散村的人口聚集程度很低,一般只有3-5户或7-8户。散村社区结构简单,往往不能满足居民生产或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因而与比邻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社区。散村一般经济比较落后,生活艰苦。同一散村居民多操同一种职业,如种植、养殖、狩猎、捕捞等。散村居民社会流动不多,与外界联系少,封闭性强。但散村居民血缘关系的纽带紧密,内部关系和交往密切,民风淳厚,认同意识强,公共事宜、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主要是靠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自发处理或调整。散村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向集村过渡。
集村是指聚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村落。就其区位结构来看,既有沿街、沿路、沿河建成的线状聚落式集村,又有建筑物采取行列式、有规则朝向布局的块状聚落式集村,也有依山取势自由布置建筑的集村。集村人口较多,村内多为杂户共居,人际关系较散存复杂,认同意识较散存弱,互助行为也不如散村,甚至村头村尾的居民不相往来,不通音讯。正因如此,集村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较散存健全,借以约束居民的行为。由于集村人口多,村际距离较远,村中一般设有生产、生活、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简单服务设施,如小型的商业、手工业和加工工业网点、文化娱乐中心、小学、医疗室等为居民提供服务。有的大集村还有集市,供附近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已具备集镇的若干因素。
根据社区的经济结构可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旅游村等;根据行政关系可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等。Administrative village and hamlet
农村社区理论
主要有人问区位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
人文区位理论:创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社区研究中一个有影响力的方法。由芝加哥大学的帕克等人用生物学概念所创立。人文社区理论是通过研究芝加哥这个在20世纪初兴
上一篇: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变量间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