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2)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
键点有三:一是支持一些学业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业成功者所做出的贡献,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
二、善于提探究性问题(probing)
探究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es)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做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的思维。由此可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虽多,但却很少是探究性的。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学会提探究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注意:(1)所提问题要有鼓励性,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不是指根据教师的讲述或课本,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机械回忆来回答,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动脑思考再做回答。(2)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即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你认为紧接着会发生什么
呢?”、“另一方面又怎样呢?”、“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其他人会怎样看待呢?”等等。这些问题远比那些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3)所提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4)所提问题要有提示性,即对学生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例如,在小学课堂中,当教师问“什么是民族特征?”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国歌”、“国旗”,此时,教师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现出两种做法。一是直接问学生“还有什么吗?”(试想,如果学生知道还有什么,那他们也早就说出来了。)或“那不是我所问的。”(教师此时除了批评之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样做,只会阻止学生的参与,结束师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问题,如“你在哪里看到国旗在飘扬?”、“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我们学校上空飘扬呢?”、“国旗提醒了我们什么呢?”等等。相应地,学生此时表现则非常活跃,说了很多与民族特征有关的答案,得到了一个关于民族特征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给学生答问以等待(waiting)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