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哲学思考(5)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发展自身的个性。
五、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体性发展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是当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它主张:教育首先应当考虑学生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把学
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
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的实践作为观察、了解和把
握人类世界与人的现实生活的首要的基本的出发点。从这种精神
出发,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地从事现实活动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这种主体就是实践的主体。近年来,我们虽然逐步确立了把学生培养为主体的观念,但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主体并未明确。在现行教育中,实
际上是将学生当作认识主体来培养的,它以教会学生认识世界为主要任务;未将学生当作实践主体来培养。也就是说我国教育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实践能力。基于这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是围绕认识能力的培养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性活动被处于辅助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性。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因为只有人的实践,也只有人的自主实践,而不是被迫的实践,只有人的全面实践,而不是片面
上一篇:塑胶袋(PE袋)基本知识
下一篇:坡屋面光伏发电工程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