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_张珍

发布时间:2021-06-11

《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1期

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珍花,方

勇,侯

*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

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关键词:碳排放;区域差异;广义最小二乘模型(FLOS);影响因素一、引言

当今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与能源的消费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大量消耗含碳能源会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无疑给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一致努力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等相关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纵观此类文献

[1-6]

后探讨了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得出研究结论,最后给出几点政策启示。

二、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划分

正如上文提到,传统的区域划分是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域划分方法用作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的研究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本文对区域的划分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区域划分,本文首先分析2000~2009年十年间我国各省(西藏地区的能源数据缺失,本文放规模来进行区域划分,划分的标准为:第一类为重

7

度排放区域,年均碳排放量超过10×10t标准煤,7

第二类为中度排放区域,年均碳排放量介于5×107

与10×10t标准煤之间,第三类为轻度排放区域,7

年均碳排放量低于5×10t标准煤。本文碳排放量的

,可以发现,研

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低碳经济、碳排放很少涉及碳排放强度,另外,也有一些文献涉及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7-8]

(主要是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现状等方面,不予考虑)的年均碳排放总量情况①,根据年均碳排

,对于这类文献,许多学者按照传

统的划分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然而这种划分区域的方法更多地是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考虑的,却未必适合作为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分析。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首先根据2000~2009年我国各省区的年均碳排放量的大小进行区域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三大区域的然后实证分析了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最

测算方法采用目前的主流算法,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含碳能源消费量×碳排放系数。其中,含碳能源主要指煤、油、气3种化石燃料能,碳排放系数的计算口各不相同,表1为美国能源部(AED)、日本能源研

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径很多,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作者简介:张珍花(1969-),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统计

方法应用;方勇(1984-),男,安徽全椒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侯青(1963-),男,吉林大安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能源消费及其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理念(项目批准号:10YJA7902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产业系统减排机理及碳减排差别责任研究(项目批准号:71173094)、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1JDG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经计算整理得到,下同。①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90

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_张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