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7)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非常详细
后期创造社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自叙传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这类小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 1921 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零余者
零余者形象来自郁达夫抒情小说中真实感人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浅草--沉钟社
1922 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
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7
上一篇: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下一篇:家庭角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