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漫谈(2)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化学
第20卷王强.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漫谈
61
是恢复大庆、齐鲁、扬子和上海2号等4套300
k∥
a乙烯工程的建设,分别于1986年6月、1987年5
月、1987年7月和1989年12月建成投产,使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l960
kL/a(其中中国石化总公司
就占1
820
k∥a)。这4套乙烯工艺技术采用当时
S&-W和鲁姆斯的先进专利技术,使我国乙烯工艺技术迈进了一大步,缩小了与世界主要乙烯生产国家的差距。
在该阶段,兰化公司引进了凯洛格公司的毫
秒炉技术,建设了1套80k∥a的毫秒炉乙烯装置,
于1988年4月投产,5月份后2套砂子炉被封存并淘汰。1990年2月我国最早的乙烯装置一兰化
公司合成橡胶厂的西拉斯炉和方箱炉也停产。生产能力为14k∥a高桥乙烯也于1993年停产。
在该阶段,我国掀起了一股“小乙烯热”,主要的理由据说是油田轻烃不易集中利用。地方和石
油企业热情很高,中国石化也参与其中。最终先后建成了7套,分别是1990年9月建成盘锦130kL/a乙烯,1991年12月建成抚顺120k∥a乙烯,1994年12月建成115k∥a东方乙烯,1995年8月建成140kL/a独山子乙烯,1995年11月建成140k∥a天津乙烯、1996年7月建成140kt/a中原乙烯,1997年8月建成140kL/a广州乙烯。其实际能力均约20∥h。除东方采用KH技术和广州采用
懿rW技术外,其他5套均采用鲁姆斯技术。这些
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后基本上都面临轻烃资源不足的矛盾,只能改用石脑油做原料。如中原乙烯由于原料改变,使生产运行严重偏离设计工况。
在该阶段,还先后于1996年8月建成茂名300
kL/a乙烯,于1996年9月建成了吉林2号300Ⅳa
乙烯,分别采用S&w前脱丙烷前加氢和林德前脱
乙烷专利技术。茂名乙烯进行了设计模式改革,
而且减少了定员,整个乙烯工程不到3000人。
在该阶段,已投产的乙烯进行了第一轮扩能
改造,主要是消除装置瓶颈,扩大生产能力。
燕山和齐鲁采用的是“两头一尾”的方案,即增加1个小炉区、急冷区和裂解气压缩区,并对分离系统进行脱瓶颈改造。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完成改造,能力均达到450
k∥a。
扬子和上海2号采取的是全流程脱瓶颈方案,改造难度大,边生产边施工。改造后乙烯能力为400k∥a,但投资相对省一些,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完成。
其他乙烯企业也进行了扩能改造,如上海1号扩能为145kL/a,辽化扩能为120k∥a,兰化扩能为160k∥a,吉化l号扩能为150k∥a,大庆扩能为
350
kt/a,茂名扩能为380k∥a等。
经过约15年的发展,至1999年末我国乙烯生
产能力达4
418
k∥a,是1984年的6倍多,当年乙
烯产量已达4
348
kt,形成了较为先进完整的乙烯
工业及下游配套产品体系。此时,环境问题也得
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小石化基本已被淘汰。1.4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企业重组,按区域组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其后还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均十分重视乙烯工业的发展。
中国石化抢占先机,推动了五大乙烯的第二
轮改造,这轮乙烯改造的重点,除适当扩能达到经
济规模外,主要目的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燕山乙烯是第一家完成二轮改造的,在行业
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以后几套乙烯的改造提供
了经验。燕山采用“串、并、移、加”等办法在原装置上改扩建,难度、风险均很大,改造中采用了sL—I大型裂解炉、二元制冷和催化精馏等技术。改造后乙烯能力达到660kL/a,于2001年11月投产。其后装置又增加1台裂解炉,能力核定为710
kL/a。
上海2号和扬子的乙烯改造采用“并线”的方案。其优点是新线平时施工对原装置的生产影响较小,只是在加甩头的时候原装置要停一下,而且生产的灵活性比较大,其中一条生产线暂停一下,对整个企业影响较小,也能较快恢复。但由于是两条生产线,用工明显比单线要多。扬子改造采用了SL一Ⅱ型裂解炉和二元制冷技术。上海2号
改造也采用了SL一Ⅱ型裂解炉,分离采用s&w专
利技术。上海2号于2002年3月投产,乙烯能力扩至700kt/a。扬子于2002年9月投产,乙烯能力扩至650k∥a,2006年底核定能力为700
k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