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2届高三化学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7)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3)从C装置出来的气体中含有CO2和HCl
,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二、氯水的制取及性质
资料表明:饱和氯水与石灰石反应是制取较浓HClO溶液的方法之一,小组的同学据此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的块状碳酸钙;再加入约20mL饱和氯水,充分反应,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浅黄绿色褪去;
②过滤,将滤液滴在有色布条上,发现其比氯水的漂白性更强; ③为了确定反应产物,将滤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份与石灰水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无色沉淀; 第二份与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第三份加热,看到溶液变浑浊且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 经检测,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均为CO2。
(4)实验①所得的溶液漂白性增强的原因是
(5)依据上述实验可推知:实验②的滤液中的溶质除CaCl2、HClO外,还含有 。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四(A卷)
课标化学答案与解析
1.C【解析】A选项机械能转化为电能;B选项汽油是不可再生资源;D选项在允许剂量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无影响。
2.D【解析】量筒是粗量器,不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滴定管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定溶液的pH,读数时只能为整数。应选D。
3.A【解析】由①可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存在SO32-、,其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由②可 知,溶液中存在Br;由③可知此时溶液中存在SO4,但硫酸根可能是由SO3氧化而来,故 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由④知溶液中存在Cl-,但可能由氯水被SO32-还原而来,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有无氯离子;根据溶液呈电中性,钡离子与亚硫酸根不能共存,可知溶液中有能确定存在的有Na+。故应选A。
4.D【解析】 过量的Fe粉与稀HNO3反应得到的溶液中含有Fe2+,不含有Fe3+,故A项中的现象、解释或结论都错误;由于Ksp(AgI)<Ksp(AgCl),故AgI沉淀不能转化为AgCl沉淀,故B项中的现象、解释或结论都错误;Al遇到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时发生钝化,Al能与稀HNO3发生反应,其现象是铝不断溶解,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故C项中的现象、解释或结论都错误;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故D项中的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
5.D【解析】A项通过测定硫酸钡质量确定FeS2含量,B项通过测定硫酸钡和氧化铁的总量确定FeS2的含量,C项通过测定氧化铁含量确定FeS2含量,A、B、C皆正确;D项错误. 6. C【解析】 NaHCO3受热分解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而根据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可求出NaHCO3的质量,进而求得Na2CO3的质量分数,A项正确;方案B最后所得b g固体为氯化钠,含有
mol①,根
58.558.5
-1-1
据混合物质量可得84 g·mol×n(NaHCO3)+106 g·mol×n(Na2CO3)=a g②,①②联立可得二者的质量,从而求得质量分数,B项正确;碱石灰的成分为NaOH、CaO,会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b g为CO2和H2O的总质量,无法计算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应将所得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用碱石灰吸收方可,C项错误;方案D最后所得b g固体为BaCO3,,
197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Na2CO3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和为,又知两物质的质量之和为
197
a g,故可求得碳酸钠质量分数,D项正确。
7.B【解析】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显示漂白性,SO2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显示还原性,A选项错误;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后,才可以检测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试纸变蓝,B选项正确;由于铝离子水解,蒸发会促进水解,蒸发后得到的是氢氧化铝,C选项错误;不能排除银离子的干扰,D选项错误。
8. A 【解析】 乙醇和乙酸不能发生加成反应;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完全相同,C项不正确;(NH4)2SO4使蛋白质聚沉属于盐析,而CuSO4使蛋白质聚沉则是变性,二者原理不同。
-2-2-
b
mol Na原子,根据Na原子守恒,可得n(NaHCO3)+2n(Na2CO3)=
b
b
b
上一篇:人教版数学必修四: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一)学
下一篇:文明礼仪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