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2届高三化学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10)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后才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探究目的设计对比实验。由于探究是不是这种新增物质导致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对比的重点是有和无,而不是含量的多少,故作为对照的实验①除了铜片和稀硝酸不应该再引入其他物质。
17.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BaSO4 还原
(3)2NO+O2===2NO2
(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饱和NaHSO3溶液
-2+2++
②甲:SO24+Ba===BaSO4↓,乙:2Ba+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解析】 (1)在加热条件下,Cu和浓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2)装置C中含有NO3,通入SO2后溶液显酸
2-
性,导致NO-该过程中SO2体现了还原性,3将SO2氧化为SO4(故所得沉淀为BaSO4),
-
把NO3还原为NO,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红棕色气体NO2;(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4)甲的观点是O2的氧化性所致,为了排除O2的干扰,
-2-
可以通入N2;乙的观点是加热时产生硫酸酸雾所含的SO24所致,为了排除SO4的干扰,但不能吸收掉SO2,可以通过饱和NaHSO3溶液;(5)在排除了O2干扰的前提下,
-
装置B中生成大量沉淀,说明加热时产生硫酸酸雾所含的SO2故沉淀为BaSO4,4所致,SO2不能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反应生成BaSO3沉淀。 18. (1)向上排气收集氯气
安全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中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①Ⅰ ②
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 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
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
【解析】 (1)制取氯气时一定有氯气的收集装置,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收集时应该是“长进短出”所以B装置为收集装置,因为氯气有毒,则D为尾气吸收装置,结合C的导管情况,确定为防倒吸装置。
(2)实验室常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取NO,由于NO与氧气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因此不能
用排空气法收集NO,则利用排水法,需要“短进长出”,只有装置Ⅰ符合此要求。排出的水需要仪器进行接收。
(3)描述实验现象可按照“陆”——固体及表面的颜色或质量的变化、“海”——溶液中的一些现象、“空”——生成气体的现象的顺序来描述,这样不会遗漏。 19. (1) 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
(2) ①假设: H的浓度对反应可能有影响 △
△
-
上一篇:人教版数学必修四: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一)学
下一篇:文明礼仪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