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案)2011秋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适合于苏科版教材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案
主备人:黄 健
学习目标:
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1.照相机、眼睛成像原理。2.视力的矫正。
学习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教具及实验器材:
实物、图片或模型、照相底片、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等。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阅读课本p.103“信息库”,了解眼睛的构造及调节。
2.小实验:课本p.97 WWW第5题 图4-30。
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来我们一起来回忆:(摘其要点板书)
(1)当u>2f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u=2f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u<2f时,凸透镜成什么像?
(2)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在成实像的前提下,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物距增大时呢?
2.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可以制成很多有用的产品,例如外出旅游拍照用的照相机、教室里展示课件和实物的投影仪、电影院里的电影放映机(幻灯机)、军事或天文观测用的望远镜、生物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等等。(2)可以解释人眼为什么会看见物体,会看见活动的画面,还可以解释眼睛近视了为什么要带近视眼镜,还可以解释老龄人为什么要戴老花眼镜。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二、学习“照相机与眼睛”
(一)照相机
1.结构和原理
(1)展示或投影照相机的图片,如图1,
介绍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胶片
或感光器件CCD(相当于光屏)。 (2)问:物体通过照相机在感光胶片上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再问: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
板书:照相机的成像原理: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1 -
适合于苏科版教材
2.成像调节
(1)如果某次拍照后,照相机离人更近了,不做任何调节,底片上会得到清晰的实像吗?如果要使成像清晰,应该旋转调焦环,使镜头向前伸,这是为什么?
(2)拍集体照时,如果发现尚有1-2名同学没有拍到,为了拍全所有人,应该如何调整?
(3)拓展:照相机镜头焦距改变了也会导致成像情况发生变化,如图2甲、乙就是分别应用焦距是35mm的广角镜头和50mm的标准镜头站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景点的图片。
(二)眼睛
1.结构和原理
(1)展示或投影眼睛的图片(或看书p.103图4-39),介绍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类比: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2)观察p.95图4-26,问:眼睛和照相机所成的像有哪些相似之处?
(都是实像,都是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像。)
再问:人眼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
板书:人眼的成像原理: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成像调节
问: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人眼是如何调节的?学生带着物体看课本p.103信息库“眼睛的调节”。看完后交流: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改变眼睛的焦距——成清晰的像。
(三)电影与视觉暂留
1.学生阅读课本p.95“生活·物理·社会——电影与视觉暂留”
2.讨论:电影放映机是利用什么原理放映电影的?
3.演示:出示如图4-27所示器材,教师旋转,学生观察,体验视觉暂留。
三、学习“视力的缺陷”
(一)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征
1.学生阅读图4-28及其左侧两端课文,尝试填写下表:
甲 乙 - 2 -
适合于苏科版教材
2.讲解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1)假如人眼离书本的距离近了,再假设眼睛的焦距不变,像将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还是后方?(后方。)
(2)为了使像落在视网膜上从而成清晰的像,像应该向前移还是向后移?(前移)
(3)为了使像向前移动,即向靠近晶状体的方向移动,晶状体会聚光的能力应该增强还是应该减弱?(增强)
(4)如图3,为了使晶状体会聚光的能力增强,则它的厚度、焦距将如何变化?(增厚,变小)
(5)长此以往,会造成晶状体厚度不能恢复,一直维持较厚的状态,其焦距一直比正常眼睛小,维持一种适合看近处物体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眼睛再看远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是近视眼。
(6)预防近视(缓解近视)的方法、措施:
保持合适的眼睛到书本的距离(25cm)左右;保持明亮的照明条件;看书写字40分钟左右要休息一会儿;握笔的姿势要正确;每天必做眼保健操;走路坐车不看书以及不玩手机;多吃粗粮(橘子、香蕉、鱼),少吃甜食(大蒜)等。
物体时,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看不清楚。
(二)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1
.演示或分组实验
教师演示或组织学生完成“活动4.6
上一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PPT
下一篇:优化设计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