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作文训练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本教案系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习作指导教案,资源来源于网络,由本人按我校教学常规要求搜集整理,内容为1-7单元的习作指导教案。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案第
节
第一单元习作《“倾吐心声”》三维目标: 1、学习如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写出真情实感; 2 能学习恰当地立意、选材; 3、学习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行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写出真情实感; 2、学习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行文。 教学难点 1.学习完整地叙事,避免平铺直叙。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所写内容可自由选择,但必须是自己亲历的,是用你火热的、敏锐的心 所感悟到的。如《草莓》一文,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就 是由自己在林间草地上发现的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的。 2、要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 3、学习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既可以像《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一文那样,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接抒写出来;也可以像《白杨礼赞》那样,采用象征的 手法,托物抒情、借景抒情。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写作要求 抒情散文有“美文”、“小品文”、“艺术散文”之称,是狭义的散文。这里谈 谈它的特点以及它的抒情的方式。 1、抒情散文选材范围广泛而具有典型性。抒情散文选材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天地万物凡是自己有所感悟的典型题材它都可 以写,可以谈文说艺,可以是观花赏鱼;可以写校园趣事,可以写家庭 生活,可以写社会见闻;可以从大处着意,也可以从小处着笔。柯灵先 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段绝妙的话。他说:“人生毕妙,世像纷披,缪 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用小说铺叙悲欢离合,灵肉升沉; 用戏剧传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未丑,神仙老虎狗。诸种手法别具风韵, 各有千秋。而包孕天地万汇,人海波澜,闳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 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柯灵先生这段话正好说明了散文写作范围广泛的特点。这也可从 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如《草莓》这篇抒情散文,作者 就是选取了在林间草地上发现的一颗晚熟的草莓这样的材料,展开了作 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1
本教案系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习作指导教案,资源来源于网络,由本人按我校教学常规要求搜集整理,内容为1-7单元的习作指导教案。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案第
节
珍惜之情的。 2、抒情散文结构灵活而主旨鲜明。抒情散文和别的散文一样,它 追求的是一种如“行云流水” 的自然之节奏。它是一种结构限制最自由灵活,限制最少的文体。 它不像小说那样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不像诗歌那样要求有一定的 格式韵律,它不像戏剧那样要求有矛盾冲突。它可以写景状物,可以写 人叙事, 可以议论说理。 作家谢冕认为“散文的精髓是自由的”。 他说:
“在 文学这个领域,自由对散文的恩惠比任何文体都多,它可海阔天空无所 不写,又可以行云流水最无定式,散文的体式先天地拒绝规则。” 谢冕的话中肯地概括了抒情散文结构灵活的特点。不过,我们还应 知道,抒情散文的结构章法并非是散而无条理,散而无主旨的。它的主 旨应是明确的, 选取的材料应是为中心服务的。 它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既撒得开,又收得拢。如陆蠡的《囚绿记》就是这样。这篇抒情散文在 结构上是很散的,如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但它有“绿”这情感 线索行文, 且始终围绕借此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这个主旨写,因而它历来 受到人们的称道。 3、抒情散文表现手法多样而特别注重抒情。抒情散文可以说是各 种文体表现手法的集大成者。因此,我们写作抒情散文时,可以根据文 章主题思想的需要,可以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等。但对于抒 情散文来说,其抒情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叫做抒情散文 了。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抒情散文何尝不是艺术?因此,对于这一 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 那么,抒情方式有哪些呢?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1、直接抒情:它是作者无需借助于任何依托物,而直接抒发强烈 情感的方式。这种感情如野马脱缰、如江河决堤、如熔岩喷发,一发而 不可收,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艺术的感染。如《白杨礼赞》开 头写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里就用了直接抒情的方 法。 2、间接抒情:它是作者需借助叙述、议论、描写等进行抒情的方 法。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A、 咏物言志, 这种咏物言志的方式侧重于言志。 它熔记叙、说理、 抒情于一炉,有很强的知识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它不但借描写景物抒 发情思,而且言外有旨,弦外有意,以物喻人,以物寓理。如《红花草》 这篇散文,作者在描绘了红花草“举着一支支光焰闪烁的小火把,把大地 点缀得流光溢彩”等外形后,感叹道:“红花草啊,你活着,是为了人类美 好的生活;死去是为了给大地添肥。”最后言志:“学习红花草,志在祖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