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练习题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初中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卷)
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
1.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兴交通工具,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生高温,不易氧化,能导电的性质,你认为接触点上的材料应选用 ( )
A.金刚石 B.铝 C.石墨 D.铜
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室内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
C.夜间室内有煤气泄露,可立即开灯检查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3.全球气候变暖正成为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A. N2 B. O2 C. H2 D. CO2
4.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A. 稳定性 B. 氧化性 C. 还原性 D. 助燃性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可由甲烷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
B.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定
C.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浓硫酸反应制备
D.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O使人中毒 B.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C.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气体 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7.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A.加入澄清石灰水 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用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瓶底
8.下列气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初中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
9.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D.点燃
10.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A.水 B.炽热的炭层 C.澄清石灰水 D.灼热的氧化铜
11.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12.下列各组仪器中,不能用来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是A.长颈漏斗、集气瓶、酒精灯 B.长颈漏斗、集气瓶、试管
C.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 D.平底烧瓶、长颈漏斗、集气瓶
13.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环境。
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A.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蒸发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D.干冰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
14.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除去这白膜的最好方法是A.用蒸馏水冲洗 B.用钢丝刷刷洗
C.用稀盐酸洗涤 D.用热水冲洗
15.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C.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是不活泼的
初中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D.单质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16.右边是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1)小虎同学取适量雪碧汽水于试管中,稍稍加热后产生
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雪碧汽水充分煮沸后滴人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
17.家庭小实验:将洗净的碎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小玻璃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
稀盐酸,观察到鸡蛋壳表面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一会儿,便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O2,紫色石蕊试液的试液变为 色,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则石蕊由 色变为 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由_______(同或不同)种元素组成的________(同或不同)种物质, 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单质或化合物),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以下是几种碳的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金刚石的是______,表示石墨的是______, 它们在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都是_______________。
21. 以下是煤在煤炉里燃烧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煤炉底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处隐藏:133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石杨平教育学基础精讲义
下一篇:汽车维修工程(第2版)(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