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学情(8)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效果分析
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带领他们走进课堂情景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愉快的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当主动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自评环节。
关于教学的实施有几点遗憾:1、关于情景设计,学生讨论比较热烈,很感兴趣并交头接耳的进行讨论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加强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2、关于探究,这节课教材上对画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讲解的不多所以忽略了基础教学。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引导、设疑、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体现不够!应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对此课的教学,应该把其中的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查找原因,效果应该会更好些,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材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课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本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本课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前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前言部分即对古代美术品中的手印、雕塑和埃及壁画中的猜想。第二部分是对画家丢勒、金农、
上一篇:盲人导向仪说明书
下一篇:项目建议书(新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