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3)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的自主行为。税既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顺转)和后转(逆转),还有混转和散转。
23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的转嫁可以随着交易多次进行,因而税收归宿并不是唯一的。但由于消费者是商品交易的终点,不能再转嫁税收负担,因而经常成为税收归宿。
24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
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9纳税扣除: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就越大。
25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6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边际税率类似于名义税率。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27平均税率:是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
28税收效应:即税收的经济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拉弗曲线: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该曲线反映了如下经济思想:(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高税率往往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引起生产下降,减少税基。(2)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D点和E点税收收入相等,而E点为高税率,D点为低税率。其中低税率从长远看可以促进生产发展。(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表现为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30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