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5)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张三夕 期末复习资料
章太炎称辨伪为研究国学的第一步。
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对辨伪方法的概括。今人在梁氏基础上提炼为6种途径:
1)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
2)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
3)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
4)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其真伪。
5)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其真伪。
6)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其真伪。
7、历史文献研究三大派别说: 信古派。
疑古派。顾颉刚《古史辨》所谓“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 。
释古派。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信古、疑古、释古 之说,涉及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 信古 一名之生,是由于疑古思潮的兴起,在疑古出现以前并无其说;而 释古 一名的提出,又是为了与疑古有所区别。所以, 信古、疑古、释古 一说的出现,关键仍在疑古思潮的盛行。”
8、辨伪原则要点
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
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至真伪混杂,乃必然规律。古代文献搀入部分伪作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如曾被定为伪书的《尉缭子》、曾受怀疑的《孙子兵法》等。
9、辨伪简史
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汉代学者司马迁、刘向父子、王充、马融等均有各种文献辨伪工作。
唐宋时期辨伪得到较大发展。
明清时期辨伪工作的成熟。明·胡应麟《四部正讹》堪称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清代是辨伪理性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万斯同《群书疑辨》、崔述《考信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
10、现代辨伪主要特征
现代以来,东西学术相互碰撞、融合,一批学贯中西的实证主义历史家应运而生,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梁启超、胡适等均具有一定的疑古辨伪倾向。实证主义史学思潮一度成为主流,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趁势而起,气势勇猛,影响极大。现代文献辨伪中,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瀓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
11、伪书价值
1,保存古代佚书的价值。2,保存古代神话资料。3,保存古代文化制度。
4,保存古代学术思想。 5,保存古代自然科学。6,保存古代语言资料。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编佚
1、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
亡佚之书(全佚之书;散佚之书)
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际有文句、文段脱佚的古籍。
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从多种书里零散搜集出来的那部分诗、文,以及全集编成之后漏收的诗文。
3、文献散佚、损毁的原因:自然+人为(天灾+人祸)
4、文献辑佚: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
5、文献辑佚之基本程序:
第一,准备阶段工作;第二,辑录阶段工作; 第三,整理阶段工作 第四,综结阶段工作
6、辑佚的基本方法
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 2,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
上一篇:光纤通信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