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4)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张三夕 期末复习资料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1、校勘的必要性古籍文献在流传中,不论是版刻还是手抄,都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不加校勘,纠正错误,就会以讹传讹,带来不好的后果。叶德辉《藏书十约》:“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校勘亦称校雠,即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字句篇章之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由刘向创造)
校勘学即指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
校勘学的基本任务:发现错误;校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
文献错误的基本类型:
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衍:衍文与脱文相反,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中多出的文字。
倒;倒: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次序被颠倒之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乙正或乙转。倒文较多的习惯称“错简”。倒文分字倒、句倒、篇章倒等,目录、表格也有颠倒错乱情况 。
多重错误(混合型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
校勘所需之知识:语言学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文献学知识:版本、目录其他知识: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等各种历史文化知识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1、伪书概念: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年代不实,即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文献产生的年代不真实。作者不真的文献大多也有年代不实的问题。内容造假指具有特定作者和年代的文献中搀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文献(多数为亡佚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者。
2.伪书分类标准,因角度不同而划分不同。
从行为动机看,伪书基本有三类:主观故意作伪;主观过失作伪;客观因素促成伪书。
从存在形态看,则可分为四类:全伪;真伪混杂;内容真而形态伪;本真而误认为有伪。
从作伪方式看,伪书种类有八:掇拾古人之事而伪;挟辑古人之文而伪;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自隐假托他名而伪;剽窃题属自名而伪;后世臆改妄题而伪;后世增补益附而伪。
3.伪书产生的几种主要原因。
一是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古代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如《易经》、《本草》、《内经》、《周礼》。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如《古文尚书》、《今本竹书纪年》。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名而陷害对方的。
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五是因好事或妄为而产生的伪书。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邀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如今本《列子》或为张湛所造,或为他人所造。
4.辨伪的含义:文献学所论为狭义之辨伪,主要指辨别古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确定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
文献辨伪通常有五种结果:似真实伪、似伪实真、掺杂伪句、真伪参半、伪中有真
5.辨伪的重要意义,大致有四点:
一是不辨真伪则无法确定文献价值;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四是不辨真伪无法理清学术源流。
上一篇:光纤通信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