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4)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会历史性、多维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
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社
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
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姿态的范
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上一篇:腹部体格检查操作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文献检索技巧(常见的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