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合作要打破_富人俱乐部_的思维_施建(6)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
SOCIALSCIENCESINNANJING No.9 Sep.2007
长三角发展研究
同级别的/中心0城市。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南京则是长三角的次中心。不论中心或是次中心,都应该有自己的外围或圈层作支撑。如果南京没有自己的城市圈层,它不容易在长三角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从地理距离和经济联系来说,安徽的观点没有错,它们认为它们拥有与沪苏浙共同进退的理由。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是行政长官说了算,不管加没加入长三角,苏浙沪地区在马鞍山投资额占到马鞍山外来投资的75%。
五、长三角扩张发展:四大经济效应
在今年5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长三角扩容至少会产生以下四大经济效应,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1..经济资源互补效应。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劳动力瓶颈的严重约束,资源的缺乏是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0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依靠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的调整。扩大长三角的范围,是区域经济资源合作和互补的需要。即便是安徽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为长三角的发展贡献力量,譬如马鞍山、铜陵的矿产资源等。
就以劳动力为例,人口问题学者估计,计划生育30年使我国的劳动力减少约3个亿,2005年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所谓的民工荒,最近在渤海湾的制造业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珠三角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得益于与泛珠三角的劳务合作。中南、西南的劳动力往珠三角走,华北、西北的劳动力往渤海湾走,而通过马芜铜宜的媒介作用,可以将安徽甚至中原大地变为长三角劳动力的后备军。长三角协调会采用的入门门槛标准中
〔12〕
的金融中介。上海更多地是作为中国的,国内的金融中心在发挥作用,上海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的银行和各国的跨国公司的总部来进行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的潜力。香港就像美国的纽约,是一座真正的全球平台,而上海正朝着成为中国/芝加哥0方向发展,它们是中国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金融中心。两地的互补大于竞争。这一点学术界已经有了共识。
二是两个中心对各自空间腹地的竞争。通过泛珠三角的建立,香港已有了广阔的腹地,这使得它更能坚持自己的明确地位,更好地发挥世界性城市的功能。而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不如香港,与周边 二oo七年第九期江浙两省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相比,上海也没有更多的优势,所以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与香港不一样,不是靠它与国际市场的绝对优势来确立的,所以更需要加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以巩固上海的龙头地位。因此,上海应该明确自己的城市定位,并通过扩大长三角来加强与更多的内地的经济联系。中国的各个区域中心对中西部的经济腹地之争也是必然的。比如对于湖北这个中部中心和通往中西部的大门,长三角和珠三角洲对其的吸引力哪个会更大?湖北会更倾向于哪一个?再比如对山东的一些城市,长三角和渤海湾,哪个对其的吸引力更大?上海应该主动地扩大腹地。最近有人建议中央扩大上海行政版图,
〔11〕
南京社会科学
干脆将昆山等划归上
海,这恐怕是一厢情愿了。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大都市圈两种空间形式的竞争。长三角与泛珠三角相比,后者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色,更类似欧盟,是共同市场式的。而长三角具有大都市圈的特色。上海周边城市如苏州与南京相比,接受上海的辐射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南京的发展有它的较强的独立性一面。目前来看,上海的发展有周边城市的支撑,而南京则成了/长三角的边陲0。这对南京在长三角的地位有影响,使得南京不能很好地与上海等城市一致行动,协同发挥作用。长三角应该形成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市这样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城市体系。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是全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则是跨区域、跨省域的中心城市,这是两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