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2)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梅毒治疗
Aug.2008V01.34
No.4
现代临床医学
JOURNALOFMODERNCLINICALMEDICINE
2008年8月
箜兰鲞第4期
会社生产。梅毒质控血清(2NCU mL_)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Denley
Dragon
MK一2半自动酶标仪,
ZMx988B型洗板机(天石公司生产)。
1.4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操作。2501例
梅毒筛查病人的血清标本同时采用RPR法和TP—ELISA法进行检测,对其中一种或两种试剂检测阳性的标本采用TPPA法确证。1.5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2结
果
2.1敏感性与特异性:2501例标本中,RPR和TP—ELISA两种方法共检出阳性39例,经TPPA确证阳性35例。其中RPR法检出阳性22例,有2例确证为阴性,敏感性为57.14%(20/35),假阳性率9.09%(2/22);11P—ELISA法检出阳性36例,有3例确证为阴性,敏感性为94.29%(33/35),假阳性率8.33%(3/36)。见表l。
表l
RPR法和TP—ELISA法检测结果比较(例)
RPR法和TP—ELISA法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特异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PR和TP—ELLSA两种方法同为阳性的19例标本,经确证均为阳性;有1例确证为阳性的标本RPR法检出而TP—ELISA法未检出;有14例确证为阳性的标本,IP—ELISA法检出而RPR法未能检出,见表2。
表2确证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
2.2
TP—ELISA方法的精密度测定:批内精密度测定
用2NCU mL。1的质控血清在同一反应板内测定20个孔,测得(OD/CO值)X=2.30,S=0.28,CV=12.17%;批间精密度测定用同一批号质控血清在每一反应板测定一孔,连续测定20d,测得(OD/CO值)X=2.21,S=0.30,CV=13.57%(OD为吸光度,CO为cutoff值,x为均值,CV为变异系数)。3讨
论
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螺旋体抗
286
体(11P—Ab)和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一般认为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组织受到破坏,裂解出来的一种类脂成分与梅毒螺旋体的蛋白质结合后成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类脂质抗体,即反应素。但是其它破坏机体的过程也可产生抗类脂质抗体,包括多种疾病,甚至某些生理状态,因此检测反应素的RPR试验可出现生物假阳性反应。本组实验RPR法出现的2例假阳性经进一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患者。本实验中RPR法敏感性为57.14%,远远低于ELISA方法,也意味着将近一半的患者被漏检。据文献报道,人体感染梅毒后,血清中反应素的出现比抗螺旋体抗体迟【2J,RPR法对于一期梅毒早期、晚期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治疗后梅毒的检出率低,极易出现假阳性结果【3J。但是反应素的消长曲线与梅毒的临床症状相关性良好,抗体效价随着病情的变化常与梅毒的活动性平衡MJ。因此,RPR法特别适用于疗效观察以及判断是否复发及
再感染。TP—ELISA是利用基因重组工程合成抗原、
检测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的试验。本实验中11P—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好,与TPPA的符合率
高;批内、批间变异系数也较低,说明该方法重复性好,
结果稳定可靠。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容
易开展室内质控,特别适合临床大批量的血液筛查。
TPPA使用梅毒螺旋体毒株制成抗原,也是一种检测特
异性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是目前公认的梅毒确证试验。但是试剂较贵,以肉眼判断结果,不易于大批量检测。这两种特异性试验检测的是梅毒Igg和IgM的混合抗体,梅毒IgG抗体治愈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阳性率,甚至终身阳性¨J,因此,TP—ELISA或TPPA阳性只说明正在或曾经感染过梅毒,而不能判断梅毒的活动情况,故不能作为疗效监测手段。实验室应充分了解临床的具体需要,结合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合理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梅毒检测,减少漏误诊,为梅毒确诊、判断发展以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忠勇.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892.
[2]邹黎.梅毒血清学试验几种检测方法比较[J].实用医技杂
志,2006,13(21):3788.
[3]薛晓光,陈丹玲.梅毒m)R、TRUST、TPHA、TPPA的试验对
比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2):47.
[4]李少君,孙成铭.RPR与TPPA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和疗效观
察中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7):123—124.[ …… 此处隐藏:4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