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第5期李红举等: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219
本研究区土地整理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整理区范围的划定上,以完整的流域面积为单元,将区内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点、水域、道路、未利用地等全部纳入待整理范围,分析景观过程和格局(土地利用过程),按照土地承载力确定各类用地面积;其次,从影响耕地生产的各因素着手,分析主要因子——水体的特点,并基于水土安全分析结果,确定土地利用主要方向和区域,划定土地平整的重点区域,拟定土地整理工程方案,调整不合理的基质和斑块;第三,从维护区域内农田景观安全格局出发,修建灌溉、排水和防洪基础设施,安排区内交通设施,修建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
。
图2农田景观安全格局建立技术路线图
Fig.2Technicalrouteofthefarmlandlandscapesecurity
patternestablished
2.2
土地利用过程分析
研究区土地利用过程,主要从耕地开发利用、植被分布与扩散、村镇历史演变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前述研究区内耕地与林地的发展过程是相互侵占的,区内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大规模的耕地开发,同时大量的耕地开发受到当地资源环境的约束。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受到地面坡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资源供给能力、耕作难易性、水土流失强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地面坡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水土流失是造成坡地土层厚度减少的主要因素[9]。
黄生斌、刘宝元、秦永胜等在对密云水库流域坡耕
地水土流失研究课题中提出,降雨后坡耕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泥沙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并与坡度正弦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9,11]。根据黄生斌等研究成果,地面坡度大于15º,则水土流失迅速加大,而且防止水土流失需投入的成本迅速提高,耕作难度也加大。
根据地面坡度先划出耕地和林地两个区域,其面积受到水资源供给条件制约。同时以160m水库防洪线为界,将污染物隔离在整理区内,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允许有新的污染源进入水库。2.3水体安全分析
从土地利用过程分析,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基于水体安全考虑,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消除暴雨对地表土的破坏能力,二是扩大水资源供给能力。
对于消除暴雨对地表的破坏,首先分析降雨过程、降雨量、降雨历时等,然后计算降雨后的径流过程和径流量,以及评价暴雨后可能产生洪水的危害。对于可能形成洪水的部位,重点研究防范措施;对于居民点等永久设施,应避免洪水可能造成的冲刷。
对于水资源供给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供水对象、供水途径、可供给水量等,由水资源可供给量确定土地承载力。研究区地表水源主要有密云水库、潮河、白河涧水库、栗榛寨水库。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生活用水,不宜选为灌溉水源;潮河水质较好,但水量变化大,当不能在河道设置蓄水构筑物时,也不能选为灌溉水源;白河涧和栗榛寨两水库的入库水量主要为研究区上游来水,原设计总库容144.8万m3,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水减少,两水库几乎无水可蓄,亦不能用作灌溉水源。研究区供水主要由项目区内降雨拦蓄和引取地下水解决。
研究区用水量包括农作物需水、林果需水、农村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四部分。采用区域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可供给量,即将研究区和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动态水平衡体,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周边侧向补给量及灌溉水渗漏补给量。灌溉保证率选取50%[12]。根据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并考虑灌溉取水位置,先确定耕地面积,然后确定耗水量小的林、果树面积。2.4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土地利用过程分析、水体安全分析等结果,依托土地利用现状,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系统、林(园)地系统、居住系统和水系统,各系统之间布置生态廊道进行连接,各类土地利用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据对研究区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调查,现有耕地区的地面坡度一般不大于15º,以此坡度设限,进行林地和耕地范围的划分:坡度低于15º,以耕地为主;坡度介于15º~25º之间,以林为主,可兼种林果;坡度高于25º,以林为主。上述各类土地面积同时满足水资源供需要求。
规划后土地利用布局如图3。
规划后土地利用结构包括:耕地378.64hm2,园地484.17hm2,林地751.60hm2,畜禽饲养地4.26hm2,农村居民点占地170.90hm2,道路用地10.66hm2,河流水面用地58.93hm2,农田水利用地6.13hm2。与整理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