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时间:2025-04-07

龙源期刊网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作者:胡东婉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2期

该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基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具体数据,选取了若干代表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变量——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董事独立性、高管薪酬、监事会规模、银行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等八个变量——对不良贷款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寻找出能够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有较强解释力的变量,进而对其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银行治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受到各国政府

和金融界的重视。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是基于在资产负债结构、产品市场、市场环境和行业管制等外部因素,与研究一般性企业无差别的研究办法来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进行分析。这种研究趋势的产生可能主要是源于我国金融市场极不发达造成的。现代公司治理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公司治理不仅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行业趋势化的特征,更有自身经营和资源配置的特殊作用导致个别公司有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显著差异。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行业,更是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如资本结构上的高负债比、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和极为严格的行业管制和监管等因素使银行业形成了特异化的行业特征,从而导致银行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也与其他行业有非常大的区别。部分实证研究表明,与相同规模的制造业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其内部治理——如股权结构、董事会人员构成、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并且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其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较弱,这是由于银行本身严格的市场准入和交易的非透明性所决定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银行业内部治理的行业特征出发,对其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两大国有银行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相似和差异情况,进一步为其发展提供建议。

本文的构成部分如下,第二部分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总结;第三部分说明文章的创新;第四部分根据描述统计结果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找寻两个银行各自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创新

潘敏(2006)从银行业形成的行业特征出发,分析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和外部的严格管制三个特征对商业银行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认为银行业外部治理的作用有限,内部治理才是其核心。在内部治理中,董事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金补偿式的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管理层报酬补偿机制更加有效。所以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必须遵循银行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