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大汽车集团竞争力的比较分析(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中国外资
三、数据分析与启示
第一,上汽的因子2和因子3得分最高,因子1得分为第二,这表明在我国汽车行业中,上汽无论是运营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还是研发能力都比较强。该集团的经营管理基础条件十分良好,拥有国内最大的整车产品销售与服务网络,以及动力总成、汽车电子、底盘等与整车开发密切相关的零部件体系和汽车金融业务对整车业务的支持作用,这为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连续性、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上汽在初步构建了自主品牌全球研发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通用汽车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参与其上市发售普通股的认购、共同进军海外市场、联合开发新一代高效动力总成系统、签订进一步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提升战略合作层次,有利于集团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海外经营能力。
第二,一汽的因子1得分最高,因子2和因子3得分均为第二。这表明一汽的研发能力最强,但与上汽相比短期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略有不足。该集团科技工程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高,上市新车数目相对较多。2010年,天津一汽夏利公司实现了独立自主开发整车,更新换代了夏利和NBC两个平台的产品,并投资了27600万元,建设公司研究基地项目。同时一汽轿车公司通过年型、改型开发,丰富了产品品类,拓宽了产品系列,这都将有助于开发新的目标客户群体,提高品牌形象。一汽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其短期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上,财务指标相对不高,且速动比率小于1,如果要想改变这些不足,首先要对不断加大的成本压力、事业扩张对人才的需求等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东风的因子2得分最低,而因子1和因子3的得分相对不高。这表明东风的运营能力最低,各项财务指标偏低;且其短期偿债能力和研发力量均不高。造成这种劣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公司以25万辆产能交付30万辆汽车,产能处于不足状态,在襄樊新LCV阵地未投入使用前,未来产能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二是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涨,公司成本面临较大压力。且“汽车下乡
激性政策减少或退出,对汽车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东风公司应加强单车制造成本和单车人工成本管控,开展精细化生产管理,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低成本运营。
第四,长安的因子3得分最低,而因子1和因子2得分不高。从因子得分情况来看,长安短期偿债能力最差,数据显示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在0.5~0.9之间,说明在短期内偿还债务的能力有疑问;且其运营盈利能力不高,各项财务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车船税,不利于汽车消费等一系列税费增加,个别一线城市采取的“限购令”
特别是小型车的消费。且前两年的超高速增长,市场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透支,放缓了未来一段时间的汽车终端消费增速,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另外该集团的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上市新车数目和科技工程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低。未来长安集团要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坚持“发展、调整、改革”方针,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为重点,以研发为核心,以生产制造为基础,以供应链和营销服务为推动,以管理、人力和文化为支撑,推进海外战略。这样公司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各项经营指标才有可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五,北汽的因子1、因子2和因子3得分都很低。这说明企业的
运营状况不好,短期偿债能力和研发能力在这五个工业集团中处于较差的地位。北汽集团目前在经营中存在着重大问题:产品结构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工艺开发工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完整的工艺标准体系、软件平台、数据库和有经验的工艺工程师;在供应链体系整合优化方面,滞后于公司业务战略发展,没有真正建立能够满足高端业务发展的供应链网络,各产品线的体系重合度较低,未能有效的发挥规模优势。因此进一步整合产品研发平台,加强产品研发平台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产品和品牌相互促进和提升是公司改革和创新的首要关键。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运营水平,提高新业务的市场占用率,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和业务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将是2011年北汽集团工作的重点。
通过对以上的五家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公司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集团的营运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参差不齐。上汽研发力量最大,一汽的营运盈利和短期偿债能力最强,但是与国外的同类型的公司相比,其竞争力仍然是孱弱的。
现阶段我国的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多数是由于产能过剩和降价而形成的供大于求造成的。解决这个供求的矛盾就需要各个公司在保持其竞争优势,扬长避短的同时,从偿债能力、营运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等方面进行大幅度、大范围的调整,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水平。以目前我国汽车公司的实力,尚不具备与国外跨国公司直接相抗衡的能力。因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就是以后我们得更加关注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建立汽车产业大联盟,以及现阶段环保意识的加强,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汽车也是可供选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陆风.基于钻石模型的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4
[2]苏瑜.中部汽车产业集群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
[3]谢晶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芜湖市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
[4]王念.产业竞争力、产业生态环境及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22
[5]肖远飞,张诚.危机下汽车核心竞争力及危机后我国企业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6]杨贵中,谭远发.我国各地区汽车制造业动态竞争力的分解[J].财经论丛,2011,5
[7]李晓钟,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8]邓智团.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5
[9]林鲁杰.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2
[10]卢纹岱.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李范婷,女,1986—,安徽和县人,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制度与资本市场
(责任编辑:祁彩云)
上一篇:EDA与VHDL知识点总结与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8)
下一篇:办公室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