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6)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郑杭生论文 社会学新修概论
及社会团体的黏合剂。
如果说“人类在认识自己这一点上,永远是在路上”,[15]那么同样道理,作为现代人,我们对于自己“发明传统”与“推进现代”的认识,也是在路上。当代人类学以回访来探查从“传统”转向“现代”的逻辑,如我国人类学家庄孔绍论述了“回访和人类学的再研究”,分析了回访的两种情形:对知识失误的订正、加强学术的可信度,以及对跨时空文化的观察与诠释、综观人类知识的递进。他特别强调,还有一种回访的经历需要给予注意的,特别是数十年间的社会文化变迁中人类学须看到文化再造和知识再造的内容。……博罗夫斯基正是需要对照先前人类学家的民族志才得以发现这个“再造的传统”。博罗夫斯基因“温故”才得以“知新”。[16]在这里,通过当代人类学对博大精深的意境的追求———把握文化再造和知识再
再造的传统”,通过不断回访“传统”而更加明辨“现代”,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对造,把握处于“
于充满睿智的现代人,“传统”与“现代”始终应当是相互规定和相互揭明的。
所以,“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显示了一种学术智慧:并非在“传统”之后才有了“现代”,恰恰相反,我们是因为有了“现代”而发生“传统”———现代人所说的“传统”是为“现代”而生的,因为惟有“现代”才能赋予“传统”的意义;“传统”只有通过“现代”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而且惟有当“传统”与“现代”相联系和对应时,它才可以被我们思考和把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传
现代”更为深刻的表达和揭示。另外,“传统的发明”也启示统”实质上就是“现代”的另一面,是对“
了我们:只要我们仍然在现代的旅途中,“传统的发明”就不会终结,因为迈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过程总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统,传统与现代的这种对照也就使得广义转型论成为了一个“不老的论题”。
总之,社会学以及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的研究反复说明了,传统与现代实质上是现代性过程的两种面相,现代正是由于不断与传统的对比,显示出自己是现代;传统构成了现代开拓和成长的因素,构成了现代的资源。正是因为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而使现代性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动力。所以,把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研究视为已经过时了而一笔勾销,代之以从现代向现代的转变这个新议题,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说不过去的。这也正是我们主张的广义转型论与新布达佩斯学派伊亚尔、塞勒尼、唐恩斯利等人主张的狭义转型论或所谓“新古典社会学”的重大理论分歧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郑杭生,刘少杰,张金荣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
[3][英]斯宾塞.社会学研究[M].纽约,1891.
[4][英]布赖恩 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德]马克斯 韦伯.经济一社会(第1卷)[M].科隆柏林,1964.
[6]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郑杭生.当前中国比较文明研究的任务[J].社会科学辑刊,1994,(2).
[8][英]安东尼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对话[M].杭州:[9][德]乌尔里希 贝克,[德]约翰内斯 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0][德]尤尔根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美]伊曼努尔 沃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英]齐格蒙特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3][德]沃尔夫冈 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霍布斯鲍姆,[英]T 兰格.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4][英]E
虎日”[N].成都日报,2006-06-23.[15]庄孔韶.发现“
[16]庄孔绍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柏桐10
上一篇:探索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