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消减PM_2_5_等颗粒物污染的绿地设计技术(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72
园林生态
2)逐段消减率=P i 监测点消减率-P i-1监测点消减率,
其中,i=1,2,3,4,5,为0m、6m、16m、26m、36m对照点及监测点顺序值。
本文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道路绿地
3.1.1 不同监测绿地消减PM 2.5年均值分析
根据3处绿地在0m、6m、16m、26m、36m监测点PM 2.5年均值统计数据,不同宽度绿带年均消减PM 2.5较0m对照处效果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绿地消减PM 2.5年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蓝靛厂桥南>姚家园北路>六郎庄北。从不同宽度绿地消减PM 2.5年均水平角度来看,6m、16m等前、中层监测点消减水平较好的是蓝靛厂桥南绿地,26m、36m等乔木林后层监测点消减水平较好的是姚家园北路和蓝靛厂桥南绿地。
3.1.2 不同污染条件下绿地消减PM 2.5分析
1)轻度污染(日均PM 2.5<115μg/m 3)天气条件下。
在轻度污染条件下,姚家园北、六郎庄北、蓝靛厂南3种配置绿地均对PM 2.5具有正向消减作用(图4),消减效果以蓝靛厂桥南绿地配置模式最优,平均达到9.71%,六郎庄北和姚家园北路绿地消减效率分别仅为2.12%和2.40%。
分析3种配置绿地在距离道路边缘6m、16m、26m、36m处绿地对
PM 2.5的消减率,由图5可以看出:在轻度污染条件下,蓝靛厂桥南绿地各宽度段内消减PM 2.5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余2处绿地;姚家园路北绿地在6m 处消减效果低于六郎庄桥北绿地,随着宽度增加,在16m、26m处消减率逐步超过六郎庄桥北绿地,但在36m处二者的消减率又进一步趋同。
图6所示为3种监测绿地在6m、16m、26m、36m不同宽度的逐段消
减效果的均值趋势,由图6可知,距道路6m、16m宽度段内PM 2.5平均消减率明显高于距道路26m、36m宽度段处,根据现有数据情况,随着宽度增加,绿地逐段的PM 2.5消减效率逐步下降,并在绿地宽度26~36m段内,下降趋势明显趋缓。因此,研究建议保障有效消减PM 2.5作用发挥的道路绿地宽度应不低于30m。
2)中、重度污染(日均PM 2.5>115μg/m 3)天气条件下,在中、重度污染条件下,3种配置绿地均对PM 2.5的平均消减作用均为负值(图7),但整体消减效果仍以蓝靛厂桥南绿地配置模式最优,平均为-0.29%,六郎庄北和姚家园北路绿地消减效率分别为-3.71%和-3.00%。由图8可知,3种配置绿地在距离道路边缘6~16m处消减作用趋势为正向,16m向26m、36m处绿地PM 2.5的消减率显著降低,且姚家园北路和六郎庄桥北绿地消减率降低趋势较蓝靛厂桥南绿地更加显著。
由图9可知,随着绿地宽度的增加,绿地消减PM 2.5效率呈现先升后降,后段趋于平稳的趋势,根据现有数据情况,在绿地宽度26~36m段内,PM 2.5平均消减率均为负值,且趋势趋平。
据我们所知,一些尚未发表的其他研究也发现类似情况。重污染条件下为何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现今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释。这说明PM 2.5的产生和消减,特别是在高浓度条件下,是非常复杂的机制,还需
图1 道路绿地监测点布局
图2 道路绿地监测点布置剖面图图3 监测公园布局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