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_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9)

发布时间:2021-06-07

2002年第2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1 - 丘陵区气候湿热、地势低洼、植被茂密、人口稠密的自然景观却形成了绮靡纤丽、轻歌漫舞、节奏徐缓、曲调悠长流畅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地域环境之潜在的影响,并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予了丰盈的养分。森林之茂盛、草原之广袤、沙漠之浩瀚、物种之繁杂、雪原之神秘、高山之宏伟、江河之澎湃、大海之无垠、村落之乡土、建筑之华美,无一不为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之形成,奠定了充实物质基础。

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各种文化发展到今天,由于先进科技手段,发达的通讯技术,开阔的认知视野,使得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线日益削弱,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也在不断降低,这无疑使得那些已形成的各民间舞蹈文化风格的影响被缩小。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般表现在舞蹈文化风格和品格的各异,侧重的方面和角度的不同,发展的高度和程度的不一,遂成为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并向着渐趋平衡的方面靠近。 

舞蹈文化之“混交”——基于文化扩散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连续性,致使地处两种不同文化交界地带的部分地区,因深受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和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兼具两种文化典型特征的独立风格之文化。事实上,就淮河流域而言,在自然界的划分上,其为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分界线,在自然与经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南方花鼓与北方秧歌的分界线,然而在该地区流行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却表现出“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子俊俏”的独特的舞蹈风格。在这里,我们称此种情况为舞蹈文化之“混交”现象。所谓的文化混交,即在自然的地域上,两种文化现象本身并无明显的界限(这里不包括自然界中山脉、河流等的界限),总是从这一带(或区域)逐渐地过渡到另一带(或区域),这种过渡是一种自然的、渐变的过渡。在过渡带上,其景观表现为两种文化并存,风格特征兼具之特点。这种文化混交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世界上不论哪种文化区都是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现实表现。换言之,即文化区是文化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空间上扩散的产物。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质一经形成,便客观地以自身的力量向四周扩散,我们称这种扩散为扩展扩散,从而形成了自己民族舞蹈文化的分布区,且这种扩散的速度不仅缓慢而且均匀。然而随着人口、民族的迁徙,战争、贸易、族混等过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的扩散速度将会加快,其空间的分布范围将逐渐扩大,我们称此类扩散为迁移扩散。但是,无论是扩展扩散还是迁移扩散,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上都是可以超越地理时空的界限,其最终的结果都使舞蹈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在其中融注了新的文化观念,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从而使得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发展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区是不稳定的,是不断变化的.犹如一种具有活力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被他人愿意接受,那么这种文化区就会不断扩大,即空间上扩展,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事实反映出,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舞蹈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受人口的迁移、社会变迁以及民族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刻。 

综上所述,环境如以上所指出的主要是指时、空统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环境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也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积淀,确立了相应的形式。但是,这种舞蹈文化的积淀和舞蹈形式的建立则是历史的、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事实上,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有不同民间舞蹈文化。这一切决定于民族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中提供的各项物质资源和各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_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